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各题。(10 分)《周党传》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

2023-06-04 03:33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下面各题。(10 分)
《周党传》
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初,乡佐尝众中辱党,党久怀之。后读《春秋》,闻复仇之义,便辍讲而还,与乡佐相闻,期克斗日。既交刃,而党为乡佐所伤,困顿。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去。自此敕身修志,州里称其高。
及王莽窃位,托疾杜门。自后贼暴从横,残灭郡县,唯至广武,过城不入。建武中,征为议郎,以病去职,遂将妻子居黾池。复被征,不得已,乃着短布单衣,穀皮绡头,待见尚书。及光武引见,党伏而不谒,自陈愿守所志,帝乃焉。
博士范升奏毁党,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党遂隐居黾池,著书上下篇而终。邑人而祠之。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七十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党乡县讼(         )     ②既悟而(        )
③帝乃焉(         )       ④邑人而祠之(         )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之”与“闻复仇之义”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B.乃记之而去
C.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D.楚王闻之,谓左右日
小题3:对下列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乡佐曾经当众侮辱过周党,周党很长一段时间都对他怀恨在心。
B.周党最初选择隐居避世,是因为他不满王莽篡权。
C.光武帝即位以后曾多次征召周党,他没有因为时局改变而积极入仕,而是委婉地拒绝了朝廷的聘用,坚持独善其身,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
D.周党品德高尚,得到人们的景仰。王莽篡位期间,社会动荡,常有匪盗屠城的血案发生,可对广武城却能网开一面,居然过城而不入。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佐服其义,舆归养之,数日方苏,既悟而
1条回答
夏天的果冻
2023-06-04 03:54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①到……去  ②离开 ③许可、允许、答应 ④以……为贤,认为……贤能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2分)乡佐佩服他的信义,用车把他送回去养伤,几天后才醒来。
解题思路
小题1:
此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所选词语均是古今意义差别大的词语,同时,这些词语都在课内出现过,解答时结合语境分析理解即可,注意第④小题是意动用法。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B项中,“之”是代词;C项中,“之”是代词,指周党;D项中,“之”也是代词,代这件事。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中,“光武帝对此非常不满”表述有误,从文章中“帝乃许焉”“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可以看出。
小题4:
试题分析:句子的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语句要通顺。翻译这句话,要抓住关键词语服、舆、数、方等。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