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

2023-05-31 00:47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6分)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未能远谋
(2)小惠未,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忠之属也,可一战域民不封疆之界
B.公将驰辍耕垄上
C.登轼望之城居者未之知也
D.望旗靡真无马邪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题4:本文详略得当,详写了    ,略写了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3分)
小题5: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1条回答
最深处的悲伤&
2023-05-31 00:58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1分)(2)通“遍”,遍及,普遍(1分)(3)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1分) (4)倒下(1分)
小题2:A
小题3:(1)(2分)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处理。(关键词“狱”“虽”“察”“情”翻译正确得1分,句意正确得1分)
(2)(2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关键词“鼓”“再”翻译正确得1分句意正确得1分)
小题4:(3分)详写曹刿在前、战中、战后的表现(或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1分)略写双方的交战过程。(1分)重点表现曹刿的“远谋”,突出文章的中心。(1分)
小题5: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1分)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才会梦想成真。(2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题思路
小题1:“鄙” “牺牲”都是古今异义词,“徧”是通假字。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这些。
小题2: A均为“凭借”。B前无意,后为动词。C前表顺承,后表转折。D前代词,后语气词,译为“难道”。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狱”“ 一鼓作气”,这两个词都是典型的古今异义词,前者译为“案件”,后者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勉励振作士气”。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读文章可知,文章详细写的是人物的言论,表达人物对战前准备及战中指挥方面的观点,因此战争的过程是略写的内容。
小题5:从全文来看,取胜的因素不是单方面的,如战前的准备,战中的正确指挥等。但比较可知,战前准备做到了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所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抓住取信于民,一心为民等来谈它的现实意义。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平时学习中,对于文言虚词、多义词要多加比较,知道它有几个意思,并分别举出例句,积累下来。遇到多义的文言虚词、实词后一定要加以联想,想一想在其它句子中该词是什么意思,这样熟能生巧。考试时再遇到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区别开了。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文章要表现的中心而定的,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要详细写,关系不密切的要略写或不写。首先要在审题的基础理解文章内容,并将锁定内容加以比较,得到切题的,然后联系现实生活,做出具体的分析。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