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

2023-06-01 20:32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3分)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隐逸者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5:解释【丙】文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分)
1条回答
垃圾1999
2023-06-01 20:56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关键词“域”“国”各1分)
小题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2分)【乙】文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分)
小题5:.①吟鞭-马鞭  落红-落花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1分)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1分)。
解题思路
小题1:A-凭借、依靠,B-早晨/朝见,C-护城河/池塘,D-偏爱/私情。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是判断句,A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D句是被动句。
点评:文言文句式分为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特点,作出正确的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孰”“以”“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谁”“凭借”“界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4:试题分析:【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由己及王,使齐王认识到积弊之深,从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这种类比,收到很好的讽谏效果;【乙】文把战争与治国类比,由战争推论到治国,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认识到治理国家中人和的重要性。这种类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小题5:试题分析:“吟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马鞭”。赏析句子可以选择比喻的角度,当然也可从象征的角度出发。表明作者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献精神。
点评:诗句中的字词同样要结合语境作出正确的理解,文下注解的词语要重点识记。诗句的赏析角度与现代文语句的赏析角度相同,有修辞首先修辞,还可从词语的使用、手法的运用、内容情感等角度加以赏析。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