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2023-05-24 06:04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文言文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齐人三(   )
②望其旗(   )
而衰(   )
④惧有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本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条回答
濮真
2023-05-24 06:28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1.①击鼓 ②倒下 ③第二次 ④埋伏
2.①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②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3.“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
(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
(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5.没有矛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人和的实质——仁政与《曹刿论战》中的“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义相同。都强调了取信于民。
(意对即可)
解题思路 该题暂无解题思路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