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8分)①2010年,国家住建部曾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发现2008~2010年的3年间,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逢大雨必涝,已...

2023-05-17 16:00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8分)
①2010年,国家住建部曾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发现2008~2010年的3年间,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
②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原来的农田、水塘和湿地大量减少,地表“硬质化”——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满街都是水泥路面,这些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城市的公园、绿地又不够,导致90%的雨水进入排水系统,使其难堪重负,一旦城市遭到暴雨袭击,突然增多的雨水无处泄洪,于是,道路变成了“河流”,广场变成了“湖海”,低洼区域也成了一片泽国。
③路面不透水,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完全被阻;雨水在地面汇集,引起交通阻塞,加重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雨水从地面流走或被蒸发,使得城市灰尘污染加重。
④ 还有,硬路面吸收、储存并反射太阳热量,可使地面温度升高,增加城市夏季的炎热,加大为降温付出的能源消耗。此外,硬路面还会引起诸多环境和生态负效应,如使路面的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减低,与日益加重的空气污染相结合,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地面生态系统和生物活动……
⑤“硬化”路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雨水资源未经利用就通过污水排水管网白白放掉了,实在可惜。
⑥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水利部预测,2030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有1750立方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成了我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把雨水尽量利用起来,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好办法。
小题1: 第②段中的两个划线词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选文第②段主要说明的是                                        ,第③~⑤段则是                                                              。(2分)
小题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透水路面比硬化路面所具有的优点。(4分)
【材料】德国在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便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具有绿化功能;在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空隙中留有泥土,天然的草可在此处生长,这样地面可形成35%的绿化面积;城市街道的主要路面则用有孔砖加碎石来铺设,这种地面不生杂草,但可使雨水顺利渗透,其地面的热反射也大大低于全硬化地面。
答:                                                                   
1条回答
缘月无音
2023-05-17 16:25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 这两个词语都表示范围,说明城市地表“硬质化”面积极广。
评分:本题2分。每点1分。
小题2: 第一空:地表“硬质化”是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或:暴雨引起的城市内涝的原因。
第二空:具体说明“硬”路面带来的多种不良后果(或:造成的危害)
评分:本题2分。每空1分。
小题3: 相比硬化路面,透水路面能平衡城市生态系统。/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地下水可得到补充,同时避免雨水在地面汇集;/透水地面能通透“地气”,可降低地表温度,增加城市夏季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可吸附粉尘,减少扬尘污染。
评分:本题4分。每点1分。
解题思路
小题1:
根据文意,理解两词的修饰限定作用:“农田、水塘和湿地”减少之多,现代建筑增加之快,而这些都与“城市地表硬质化”紧密相关。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浅显,是说明文学习中的常提到的问题。说明文内容上讲究真实性,说明方法上讲究科学性,语言上讲究准确性逻辑性,学习说明文要了解这些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找到文段中的关键信息(词语、句子)概括内容,如第二段中“地表硬质化”“城市……雨水无处泄洪”,后面三段分别说明了“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浪费”三个方面的后果。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低下,本文没有明确的提示信息,需要学生综合分析。所以,平时要多进行概括文意方面的训练。做此类题,关键还是要看懂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层次。
小题3:
试题分析:材料与文段是从正反两方面讲地表“硬质化”问题,可根据第二题解答所指的几个方面来回答透水路面的优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如何理解不了第二题的问题,把握不好文章的要点,就很难回答此问题。所以,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内容的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