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詹天佑》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

2023-05-06 00:17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詹天佑》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千米,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帝国主义者谁也不肯让谁,事情争持了好久得不到解决。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
②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个笑话。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原来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至于中国人,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③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小题1: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詹天佑的
A.卓越的创造才能B.严谨负责,一丝不苟
C.杰出的智慧D.不怕困难,坚强勇敢
小题2: 对①、②段中的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是指中国那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工程师,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B.第②段中“帝国主义者认为这是个笑话”是指他们认为这样艰巨的工程,中国人是完成不了的。
C.第③段文字中詹天佑不想让“那些外国人讥笑”是因为我们有“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的精神。
D.帝国主义之所以“要挟”清政府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工程师。
小题3: 第③段文字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A.表现了詹天佑的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B.表现了詹天佑不怕困难、身先士卒的品质。
C.遇到困难时总是想着为祖国争气,鼓励自己。
D.主要写了詹天佑开凿隧道时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
小题4:下面的诗句中,可以概括詹天佑品质的句子是
A.民无信不立。
B.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条回答
保时捷
2023-05-06 00:27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解题思路
小题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从句中人物的话语可以知道,他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要求要作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表现了他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或品质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来作整体感知。选择题其实是降低了难度。
小题2:试题分析:“C. 第③段文字中詹天佑不想让“那些外国人讥笑”是因为我们有“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的精神”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体现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而不是“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精神。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所学的文体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理解语句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全文,坚持“句不离篇”的原则。
小题3:试题分析:精读第三段可知,它写了詹天佑在接受了任务之后,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因此应选D.做题时还要注意题干中的“内容”二字,AB C三项更多的是从“品质、精神”等方面的回答。
点评:概括文章语段的内容要看看写了谁、有关他的什么事,要把人物和事件概括清楚。做选择题时,则要区分开概括内容与概括人物品质等专用词语。
小题4:试题分析:与其它三个相比,“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句更与选文内容贴近。因为从选文第一段可知,詹天佑是在“国家之急需”时挺身而出的,而且根据后文可知,他为完成任务奋不顾身。
点评: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 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等来整体感知的。选择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否则就会与原文相脱离。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