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

2023-04-26 01:50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是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的局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开始发呆。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
  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症,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打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了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想了想,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B.非常好;C.一般;D.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孩子坐在房间里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还是睡觉。
  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地去睡觉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他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这如何是好?
  母亲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问答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24期)
1.通读全文,请说说造成文中这个天才悲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语句中,母亲给予的四个选项的意思差不多,可孩子只在“A”后打了个“√”,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还是睡觉。
4.选文多处运用对比,请选择一处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梦到“他们都在找童年”,试评析这样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条回答
步惊云
2023-04-26 01:57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1.父母过高的期望,使孩子平时没有时间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几乎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
2.反复。强调了孩子对生活的冷漠,除了考试之外,孩子什么都不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3.四个大同小异,但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相比较“A”的最“标准”,这种选择反映出孩子思维的僵化呆板。
4.示例:最初“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而在母亲把间话设计成选择题后,孩子则“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孩子神态的变化,前后形成对比,揭示了考试成为孩子唯一的技能,突出了这个家庭教育的悲哀,对比加深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5.文中的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现代学生在家庭的过度“关怀”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失去了快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年。这样使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意对即可)
解题思路 该题暂无解题思路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