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生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复习方法

2021-05-02 20:43发布

   经典学堂第十三课,是杭十五中教育集团副总校长程老师老师的一堂初三科学复习课。平时的复习课,在不少学生看来有“炒冷饭”的嫌疑,为此课堂上难免掉以轻心。而这堂课一开始,程老师先讲了她刚送走的一位保送生的复习故事,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     “学校发了一套习题册,她马上去书店一模一样买一套。凡是做题过程中,做错了的、不确定的、猜测出来的题目,她全部在备用本中做出记号。每一轮复习,她就只需把这些错题重新理解分析,一次次下来,圈出来需要做的题越来越少。别人考前越来越紧张,而她却越来越自信。”     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做了无数张试卷和习题,最后无非就是想发现自己不会做的那几道题目,把它们理解清楚。“所以复习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     这堂复习课,程老师特地选了第五册科学第三章“功和能”,因为这块内容把力学、电学与热学等联系在一起,综合性和应用性在初中科学中达到了最高点。她希望通过对这一章节几个知识点的复习方法的介绍,学生能“以点带面”为自己设计一套最合适的复习方法。     课堂实录     课堂的第一项作业,是请学生做一道填空题:写出这章节中的各种计算公式,比如功、功率、势能、动能、机械能守恒、杠杆平衡条件、竖拉滑轮组动力共计20多项。尽管内容很基础,但不少空格还是让学生抓抓脑袋。“完不成没有关系,只是让大家看看自己的脑子里对这一章节的熟悉情况。”程老师说,别看是一张最简单的表格,而搭建起来的却是这一章节的整个框架。     程老师的复习课,就是从最简单的知识点开始,“知识梳理”完毕后,再以“错题淘金”、“点击中考”两块为实战场所,通过例题的形式,巩固、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一:功和能     基本公式为“功:W=F×S,势能:E=mgh,动能:E=1/2×mv2,机械能守恒:E总=E动能+E势能。”     这些公式,书本上都写得很清楚,学生回答得都很爽快,推导过程也很顺利。但程老师的公式分析却没有到此为止。她拿出平时学生的作业本中出错率比较高的一道题目,请学生练一练:     “从斜面上滚下来的小球能将水平面上的木块撞击一定的距离,我们说滚动着的小球具有动能。同样的小球从斜面的更高处滚到水平面时,速度___ ,将木块撞得____,则小球的动能___,所以说小球的速度____则动能越大。从同一高度滚下的质量不同的小球刚滚到水平面时,所具有的速度____(填”相同“或”不同“)。”     根据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前面几个空格,学生一下就填出来了,依次是:“更快”、“更远”、“越大”、“越大”。但最后一格,大家有些举棋不定。可等程老师对公式稍作变身,学生马上就明白了:     根据能量守恒,对同一个小球来说:mgh=1/2mv2,即v2=2gh,即v= 2gh.所以说速度与质量无关,则最后一格的答案是“相同”。     关键词二:竖拉滑轮组     在公式之前,先得认识“n”。n是滑轮中承担总重绳子的段数,最简单的求n的办法,就看有几段绳子和物体或动滑轮接触。基本公式有:“拉力F=1/n×(G物体+G动滑轮),绳子走过的距离S=n×h(物体抬高的距离),拉力所有的有用功W=G物体×h,拉力所做的额外功W=G动滑轮×h=FS-G物h……”     从这些基本公式中,程老师更想要推导出的却是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公式:求做功效率的公式为W有用功×W总功,继续推导下去,即为G物×h/F×S=G物×h/G物×h+G动滑轮×h=G物/(G物+G动滑轮)。即机械效率=G物/(G物+G动滑轮)     “在很多题目中往往需要我们思考稍微转一下弯,这样学到的知识,就能具体用来解题了,不会一拿到题目无从下手了。”程老师再以作业本上错误率很高的题目为例:     “某同学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架设:①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②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物重有关;③滑轮组机械效率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④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承重绳子段数有关。然后,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同一套滑轮组,以进行对比实验来验证提出的架设,该实验可验证的假设是( )。A①B②C③D④”(左图)     这时,已经难不倒学生,根据前面的公式,效率就和物体的重量和动滑轮的重量有关,图画中动滑轮不变,物体个数发生变化,重量也就变化,答案毫无疑问是“B”。     关键词三:斜面     科学中,“斜面”是经常碰到的。与它有关的基本公式有:F力所做的有用功W=G×h,摩擦力所做的额外功W=f×S,总的功为W=F×S.     而重头戏还是在后面的演变过程:根据以上公式,做功效率=G×h/F×S=G×h/G×h+f×S,即F×S =G×h+f×S     当摩擦力f=0时,FS=Gh,即F/G=h/S     一个全新的斜面原理就出现了:同样条件下,斜面越长,所需的推力F越省,斜面越陡就越费力。     2006年的中考卷,就考了这方面的知识,这道7分的题目不少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丢分:     小周学过有关“机械效率”的知识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斜面的倾斜程度有没有关系”针对这个实验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的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求出第三次实验的有用功为()焦,总功为()焦,机械效率为()。     ②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     ③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对斜面机械效率的问题所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上图)     第一小题,挺简单,答案依次是有用功G×h=1.25,总功F×S=3.1×0.50=1.55,机械效率即两个之比。第二小题根据前面的推导公式,这时可以轻松得出“费力”。而第三小题,程老师提醒一定要审题清楚,注意用语简练:“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倾斜程度有关系,斜面越陡,效率越高,斜面越平,效率越低。”     待几个知识点全部复习完,程老师再请大家来做一开始那张24格的填空题,许多同学已经嫌空格太小了,因为原先的一个公式,已经演化出好几个新的等式。     课后互动     家长提问:中考可以用计算器吗?平时学生用计算器可以吗?     老师锦囊:中考可以用计算器,但不能用有记忆功能的快译通之类的。平时在科学考试中一般学校也是允许用计算器的。希望同学在平时使用计算器时不要一边审题一边就将数据输入计算器,还是要按照要求先写公式再代入数据,化简后再将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样可以减少差错,还可以培养思维和运算能力。     家长提问: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初三科学是分化学和物理老师分科教学的,但中考是合科考的,担心会影响考试。     老师锦囊:不必担心。无论是合科还是分科,学校肯定是充分的考虑过。一般学校都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学生的方式。分科教学中老师会安排课时进行合科题目训练的。     家长提问:孩子初二时科学还学得很不错的,进入初三后化学知识学得多了,不知道为什么退步?复习该怎么进行?     老师锦囊:首先,要灵活记忆,要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要知道反应的原理,和反应的条件,从知识的特征看,知识有些琐碎,难记爱忘。特别是初中生,又多偏重理解不爱记忆,要避免这点,可通过适当的综合练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要注重联系生活,掌握技巧。这一点依然要求同学要过好课本关。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课本。中考中的题目还是体现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在总复习中必须重视课本的阅读。阅读课本时,要全面看课本内容,如,例题、实验和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总复习阶段必须坚持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课后留声     程诗卉妈妈(青春中学):     “经典学堂还开初三的课吗?”诗卉的妈妈上完课,就急着来打听,“程老师教的就是不同,稍微一点拨,女儿就理解了。”诗卉的成绩其实挺不错,语、数、英都很拔尖,但苦恼的是,一加上物理成绩,就只好徘徊在中游水平了。为此,着急的爸妈还特地给女儿请了家教,但强化的效果仍不理想。“上过程老师的课后,诗卉一直跟我说:”老师上得真好‘。“妈妈开心地说,其实课堂上的作业诗卉都做过,但再拿到题目时照样生疏,归结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题意。”但这回女儿好像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呢!“     王梦洁妈妈(杭六中):     梦洁的妈妈一说起程老师的课就连连称赞,“她教课的思路特别清晰,语言又简洁,连我都听懂了呢!”这位妈妈说,梦洁的理科成绩不太理想,物理题目太抽象了,每次看孩子做题都觉得特辛苦,自己帮不上忙只好干着急。但这次不同了,因为上完课走在回家的路上,女儿自豪地把课堂作业“炫”出来:“妈妈,我都做出来了呢!”“看见她能有这样的学习状态,心里就觉得松了口气。”妈妈感叹地说,“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机会听到程老师的课啊?”     田昕(萧山高桥初中):     “我们等这节课等了很久呢。妈妈一个月前就看到预告了,就等着挨到电话报名的时间。我以前上过王曜君老师的课,觉得特别有意思,所以程老师的课都巴望很久了。     程老师虽然上的是复习课,但是我觉得特别受益。因为她把所有公式都做了细致地梳理和归纳,本来脑子里零散的知识点,就很清晰地集中到一块儿了。     而且学校里老师只教我们记住公式,做题时把公式套进去就成。但我常常会把公式忘记掉,考试时就只好吃哑巴亏了。但程老师把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演示给我们看,现在我再也不会为忘记公式而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