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院系设置

2022-05-25 17:53发布

农学院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农学院下设作物生态与农作学、作物生理与栽培学、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作物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4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另设区域农业发展、作物生理与栽培、作物化控、生物质工程、玉米、小麦、水稻、特用作物及种子科学与技术9个研究中心。学院是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学院现有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本科专业皆隶属于作物学一级学科,该学科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均被评为第一名,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为A+。2016年,农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为全国首个通过三级认证的农科类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教授47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5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5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07年,学院被国家批准建设为“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等10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北京、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10余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农业领导人才,自2016年起,学院创设了“乡村振兴—种业菁英班”和“乡村振兴—青年农场主菁英班”。2021年,农学院按照农学大类招生,包括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
园艺学院College of Horticulture园艺学院下设果树学系、蔬菜学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覆盖园艺和园林等2个本科专业;拥有园艺一级学科(含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风景园林硕士学位授予权。果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和观赏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园艺专业为我国农林类高校中首家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并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园艺学科在历届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专职教师76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6人;90%以上的专职教师均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学院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7名,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名,北京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个。学院建设有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奥本大学等建立了“2+2”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年均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近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京、冀、鲁、陕、宁、川、闽等地建立科技示范园及8个校级教授工作站,与3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本学院2021年招生2个专业:园艺专业,园林专业。植物保护学院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植物保护学院历史悠久,源于清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2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植物保护本科专业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开创了全国农科专业国际认证的先河;2019年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41人、副教授45人,其中“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9人。他们在国际专业学会等学术团体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国内外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院拥有农业农村部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种子病害检验与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种苗健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南、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8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本学院2021年按植物保护1个专业招生。
生物学院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国内各大院校中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教学中心。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动物科学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设有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院是我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部分科研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我校进入ESI全球前1%的8个学科中,生物学院的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全部囊括其中,且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领域已经进入ESI全球前1‰。2017年,我校生物学科列入教育部批准的“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科学专业入选为国家级一流专业。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生物学评估结果为A,列161所参评院校前2—5%,排名第4—8位。学院现有教职工161人,其中院士3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9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8人、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4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7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教学开设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拥有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程保障生命科学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21年,生物学院按照生物科学大类招生,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专业分流。资源与环境学院College of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4个系:植物营养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气象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院士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2人;教授49人、副教授61人、高级实验师4人、讲师4人、实验师2人。学院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大气科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野外实验站3个、校级实验基地3个,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资源环境学科群和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设有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中心、有机食品论证中心、绿色环境中心、新洋丰—农大研发中心等,在全国有6个试(实)验站(区),其中1个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为农业农村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学院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多次主办或协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21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大类招生,包括资源环境科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4个专业。其中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建设一流专业,生态学专业入选北京市高校一流专业。2021年,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深造方向、就业意向及各专业教学资源和接纳容量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学习,每个专业接受本科生的上限分别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0人(2个班),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专业均为30人(各1个班)。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最早源于1921年北京农业专科学校创建的畜牧学科,1923年更名为畜牧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农学院三校的畜牧学系于1949年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1993年更名动物科技学院。1995年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授46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3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畜牧学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动物科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牧生物工程3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养殖专业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还设有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点。学院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中心1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部级研究中心6个、市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和校级国际合作中心4个。学院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建设了10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讲。多年来吴常信院士、李德发院士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课程,学院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近3年国外深造率保持在12.3%。本学院2021年,按动物科学1个专业招生。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56年学科始建,1963年招收研究生,2000成立草业科学系,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8年建立学院。学院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2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4人;2个国家一级学会、4个二级委员会的负责人。  学院设有草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位授权点,草业科学本科,草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草学被评为A+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院有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草地管理与合理利用重点实验室等9个基地平台支持教学实践和实习。中国草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办公室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挂靠在我院。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建设10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由草学知名教授主讲。学院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每年有2—3名优秀本科生以全额奖学金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访学。此外,学院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及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建有专门的“2+2”国际合作培养专项。本科生入学后即一对一配备导师,导师在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每年超过70%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国外深造率高于10%。本学院2021年,按草业科学1个专业招生。
动物医学院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动物医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我国动物医学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在历次国家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位,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3个人才培养层次,设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4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青年人才1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杰出教师14人,有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等优秀教学科研团队6个。学院拥有农业农村部动物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测重点实验室(北京)、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专业实验室(北京)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专业实验室1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兽医公共卫生学人才培养创新引智基地),拥有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畜禽疫病诊断研究中心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重大动物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细菌耐药性形成与控制、动物临床疾病诊疗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际科技奖励1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8项,获批新兽药14项;发表学术论文 1328 篇,其中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Microbiology等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830篇;承担“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等938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2021年,动物医学院按照动物医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3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College 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al Engineering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多年来,学院紧密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食品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学院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学科建设成就斐然,201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A+”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5人、副教授66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学院坚持“顶天立地”,探索食品前沿科学,创一流科技成果,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近3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4亿元人民币,每年平均发表SCI、EI收录论文457篇,近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学院拥有19个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平台,1个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基地。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科研训练和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饮食文化协会、葡萄酒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引领校园食品文化,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学院本科生深造率超过60%,学生就业率超过90%。2021年,学院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专业容量、教学资源、学生意愿、专业兴趣及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分流。分流方向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20年获得我国教育部批准,同时得到美国纽约州管理部门批准,获得了美国中部州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的学历认证,是国内“双一流”高校与美国常春藤院校最早合作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本项目于2021年开始招生。工学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学院下设农业工程系、车辆与交通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和机电工程系。拥有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农业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先后2次在全国一级学科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76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70人,博士生导师63人,硕士生导师103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宝钢基金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7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等。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1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农业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A+名单。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成果丰硕,前后获得16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农业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建设的本科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工程学科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等。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科研、教学等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建立有农业工程本科“2+2”联合培养项目;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合作“中荷奶业全产业链”交叉创新人才项目,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合作的中美百名环境能源博士联合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2021年,工学院按照农业工程类和机械类2个大类招生,农业工程类包括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3个专业,机械类包括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4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起源于1955年,历经几代人数十载砥砺奋进,发展成为以农业信息与农村能源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基地。学院始终坚守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度重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设有5个系、1个工程实践创新中心、1个计算中心,依托“北京市校内示范性创新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荣获2017美国ASABE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北京市一等奖。学院建有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3个学科,其中农业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国家“双一流”建设A+学科,拥有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试验基地;拥有2个博士学位、3个学术型和3类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承担多项国家或省部委科研项目,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2021年,除了理科试验班(信息科学)外,学院按照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2 个大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4 个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 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Engineering学院下设水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现有教职工126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6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引智基地1个。学院拥有近8000 m2的科研实验楼,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建设了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工程(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供水管网系统安全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等科研平台。建设有科技部温室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养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北京市一流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水利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10个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国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40余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主办了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学科创新设计竞赛等多层次、多类型科技活动,大幅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021年,学院按照水利类大类招生,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5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意愿及教学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流培养。
理学院College of Science理学院下设化学系、农药系、应用力学系、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5个系。拥有化学、农药学、农产品安全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点;设有化学、数学、力学一级学科及农药学、农产品安全、生物物理硕士学位点。农药学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的“国家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4人,专职教师149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16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教师队伍中70%以上的教师来自国内著名大学或研究院所。学院目前承担着多项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学术论文及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在学校名列前茅,获得数百项科技发明专利,并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学院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理念,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合格人才当作首要任务,以学生的健康成才为中心,做到两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坚持对学生既满腔热情,又严格要求。积极推进以德育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荣获多种教学成果奖励。2021年,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按化学类招生,学生入校后,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就业意向,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按专业招生。经济管理学院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和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下设农业经济、经济贸易、金融、工商管理、会计5个系,拥有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10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现有6个博士学位、7个硕士学位、3个专业硕士学位和6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45人,其中专职教师110人(教授45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50名、讲师15名)。其中二级教授4人、国务院参事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奖获奖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师德标兵2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人、北京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规划、产业组织、农业政策、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项目评估、信息化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金融期货、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涉农企业会计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学院正在承担20余项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外20余所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知名的国际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和科研项目承担上进行着广泛的合作。2021年,学院按照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两个大类招生,经济学类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3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二年级开始,所有学生(含转专业学生)可根据本人专业兴趣、就业意向及学院教学资源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院选拔不超过30人、金融学专业分流70人左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流35人左右、工商管理专业分流35人左右、会计学专业分流70人左右。人文与发展学院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人文与发展学院具有本科、硕士、博士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综合贯通,优秀教学成果频出。学院设有发展研究与社会政策系、发展管理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6个系,本科招收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学、社会政策、法学、传播学和英语6个专业,同时设有法学、传播学、英语和日语辅修专业。学院探索了彰显涉农高校优势和特色的社会科学人才“六位一体”培养体系,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深厚的专业传统、弘扬鲜明的“三农”特色、贯彻道器结合的教育理念、打造行动育人的培养模式、秉持开放的国际视野。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具有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耕的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学院的学术和研究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和发展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轨迹,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国际发展、农政转型、精准扶贫、农业文化、生态补偿、农村法治、留守人口、乡村社会、乡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学院注重强化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和转化,有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院与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师生访问、求学、实习实践足迹涉及全球众多国家,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首屈一指。学院通过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开展主题多元的讲座与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2021年,社会学和社会政策专业按社会学类招生,前三学期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第四学期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农村区域发展、法学、传播学、英语专业按专业招生。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事关农业和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更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为深入聚焦国家土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我校整合有关资源于2017年12月成立了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全面布局建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该学科是研究土地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区域禀赋差异,探索土地工程技术、土地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突破,研究土地制度、法律与政策规律的学科,研究土地科技创新支撑国家战略的技术体系和制度框架。我校在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研究和人才培养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已与国家有关部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在行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前景广阔。学院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等学科方向,拥有一支稳定的师资与研究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0人、讲师7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共建部级工程中心1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智库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2021年,学院按照地理科学类大类招生,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整治工程3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分流。国际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Beijing国际学院创立于1994年,是我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作为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窗口,国际学院围绕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秉承“引进、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中外先进文化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国际化学院,引领学校国际化教育,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思政课除外),70%以上师资为外籍教师。27年来,学院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烟台研究院YanTai Institute烟台研究院于2007年获得教育部批复,是我校在山东省设立的教育科研机构,是在烟台市打造国内一流教育基地、现代农业科技重大创新一流支撑平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一流技术服务平台的重要校区。烟台研究院坐落于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烟台市。校园建筑突出塑造依山傍海、诗情画意般的风光和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景观,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园地。校园基础设施齐备,教学配套完善,拥有2.8万平方米现代化数字图书馆,校园高速信息网络与校本部连通,实现图书资源等信息共享,为高质量办学提供了良好保障。烟台研究院建校以来,依托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烟台滨海城市的区域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现代农业为特色,以新农科、新工科和新商科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教育基地。已组建国家、省、校三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烟台玉米实验站(国家级),山东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烟台实验站等7个研究院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地市级科研课题170余项。累计完成市级以上研究课题162项,申报国家专利116项、授权专利66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励62项。近年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2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烟台研究院目前开展了本科和硕士两个学历层次的全日制教育。本科教育实行“1+3”两站式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北京培养,后三年在烟台培养。大一学生的住宿统一安排在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号(距离东校区3公里)。学生毕业后,颁发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烟台研究院学生共享我校本部政策与资源。多年来,本科生保研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深造率一直保持在42%以上,且大部分进入“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及国家级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以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创新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机会形式多样,主要有“2+2”联合培养、交换生、短期交流、交换实习和公派留学等形式,合作学校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西、荷兰、意大利、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著名大学,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机会。2021年烟台研究院招生专业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水产养殖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电子商务6个专业。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自愿申请在上述6个专业之间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