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院系设置

2022-06-14 19:52发布

航海学院
■招生专业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安全工程。
■学院介绍
航海学院由原航海系(1953年成立)、电子工程系(1962年成立)和航政系(1989年成立)于1992年9月合并而成。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和安全工程四个本科专业,牵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设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1个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拥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0人,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航海学院现有教师186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73人,实验技术人员15人。24人持有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值班标准的船长证书或高级船长证书,25人持有大副证书。
<<科研情况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上信息工程、船舶运动控制、航海仿真、海上智能运输工程、船舶运输安全保障技术、船舶导航技术、船舶智能驾驶技术、船舶货运安全、海上交通理论与应用技术、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海上交通安全分析与应急管理技术、航道通过效率与交通组织技术等。近10年来,学院累计完成科研项目近两千项,到款额近7亿元,2013年突破1亿元。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单位的科研项目,众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业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赵德鹏教授主持的“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金一丞教授主持的“多本船功能完备的航海模拟系统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李颖教授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流合作
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与世界海事大学、麻省海运学院等世界知名海事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先后选派4名优秀教师(船长)参与亚丁湾护航,被誉为“亚丁湾上好园丁”。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人成为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主要成员及国际海事组织的专家顾问,为国内航海院校和航海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师资,为航运企业培训船长和驾驶员。


轮机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轮机工程(海上专业)、轮机工程(陆上专业)(纳入机械类招生),其中轮机工程(海上专业)分设海上方向和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方向。
■学院介绍
轮机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4月,其前身是1953年三校(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设立的轮机系。
学院下设船舶主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工程、热工流力、船电设备和船舶电工等7个教研室和轮机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92人,其中专任教师141人,实验教师28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3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22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550人。
<<学科建设
学院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轮机工程硕士学位和土木水利(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轮机工程学科历史悠久,自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力量。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教授28人,副教授68人,持有轮机长适任证书的教师17人,拥有6名辽宁省教学名师,船舶动力装置及其自动化、船舶辅机及防污染和船舶电工学等3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学院还聘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4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30余人。
<<科研情况
学院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轮机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基地,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16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0余篇,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
<<交流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沟通联系,与美国休斯敦大学工学院、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本科层面和研究生层面的多个联合培养项目协议,与美国缅因海运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外同类院校开展合作交流。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自动化类、物联网工程(纳入计算机类招生)。
■学院介绍
学院于2017年9月组建,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余人,实验教师1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0余人。学院设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和电气工程、控制工程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拥有多个国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船舶电气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原控制工程)、能源动力(原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7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部水上智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智能船舶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港航机电控制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专任教师中教授20人,副教授27人,聘请讲座教授、客座教授10余人,多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大连市领军人才等梯队,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和奖励。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多名教师已成为国内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成员,担任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科研情况
学院在船舶及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交通网络控制、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智能船舶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控制、海洋自主系统电气与信息技术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院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年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招生专业(类)
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
■学院介绍
伴随着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的诞生,海大信息人砥砺前行,薪火相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以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成立之初开设的无线电工程学、无线电助航仪器等电子信息类课程为肇始,不断发展壮大。1960年9月设立电子计算基础专业,1964年1月成立无线电系,1977年12月成立电子工程系,1984年9月成立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系,1998年4月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12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1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6月重组形成现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近3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人。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及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拥有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水上智能交通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此外,学院还建有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训基地。
学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为交通及其它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0余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65人。学院拥有交通领域的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以及国内外知名且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学院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兴辽人才、辽宁省名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
<<科研情况
学院教学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省级信息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被确立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分别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同类专业第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国首位女潜航员赵晟娅在我院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业。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学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特等奖。
<<交流合作
学院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及进修生。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入学后可以申请我校与美国休斯顿大学、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的“2+2”、英国拉夫堡大学“3+1+1”、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及奥尔良工程师学院“3+4”及“4+3”等合作办学项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交通运输类。
■学院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17年6月由原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重新组建而成。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等5个学科方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材料科学3个工程硕士领域。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3名,专任教师117名,实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39人,99人具有博士学位,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为交通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流合作
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拥有丰富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与国外诸多知名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学生交换机制。现已开展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英国卡迪夫大学“2+2”双学位项目及“4+1”硕士培养项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2+2”“3+1”双学位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校际交换项目、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校际交换项目等各种长短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
■招生专业(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金融工程。
■学院介绍
经管类学科是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海运强国、学校发展相互印证。2017年,学校整合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专业,成立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于航运、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海洋开发与管理、邮轮旅游、资本金融、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行业发展,成为支撑和引领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教学实验中心、物流航运省级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部高效海运物流系统及运用技术实验平台、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部级港口码头装卸实验室等。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专任教师120余人,其中教授30余人、副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4人、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与千层次人选3人、市领军人才1人、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人。
<<科研情况
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航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相关咨政建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
<<交流合作
学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开拓和发展。学院与国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奖学金项目、学生交换等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主要包括:英国卡迪夫大学“2+2”“4+1”项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3+1+1”项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2+2”“3+1”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1+2+1”项目、英国雷丁大学“4+1”项目等,学生可获得我校及国外联合培养院校的学位证书。学院每年邀请多名海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授课或作学术讲座。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机械类。■学院介绍
为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要求,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增强海洋运输学科领域综合实力,学校组建成立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学院下设4个本科专业和1个机械基础教研室。救助与打捞工程(海洋智能装备)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CCS质量体系认证。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一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所属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实验室、救助与打捞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和救助打捞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0人,70人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53人,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船舶动力机械气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船舶与运输机械空调与制冷、船舶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安全和制造工艺技术、水下航行器、救助打捞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舶液压气动元件控制系统、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摩擦学及其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学院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95年。学院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生物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长期以来,学院发展紧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致力于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污染监测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研究方向,成为支撑和引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学院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数千名环境领域的高端人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环境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2017年,环境学科被我校认定为学校重点发展高原学科、学校“双一流”建设支撑学科。
学院下设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教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以及专业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环境工程实验室”“海洋科学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环境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学院现有专业教师69人,68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4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另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兼职教授13人。学院教师多次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海洋环境的专家顾问。
<<科研情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和交通环境监测与管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海洋环境化学与生态学、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及环境系统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开发、环境影响与评价等。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等众多纵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科技部、辽宁省多项成果奖励,多项科技成果获得转化应用,为我国海洋及交通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交流合作
学院立足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特色,注重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人才。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对外开发、推进国际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升学科专业影响力。目前,学院已经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建立(“2+2”“3+1”“3+1+1”)对外合作办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建立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流学习项目,并建立一个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目前,学院已聘请十余名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进行系列课程培训和课题讲座,并承担专业课程的部分授课,加强国际接轨。


人工智能学院
■招生专业(类)人工智能(纳入计算机类招生)。
■学院介绍
人工智能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体系。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得到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海事大学2021年在“产学研用”等方面经过多年的优势积累和集中强势资源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作为学院的重要使命。人工智能学院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向,以及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点培养方向,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着力发挥大连海事大学行业和特色优势,积极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
<<学科建设
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点教育部备案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双一流优势学科和A类建设学科,在服务智能航运和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大数据智能与智慧交通、智能船舶与海底工程、港航数字化与智能决策等,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队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类脑计算与自主智能、跨媒体认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工程、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系统、自主无人机系统、多联式立体交通、港口数字孪生系统、航海仿真技术、船舶运输安全保障技术、高效海运物流系统与运营管理技术、船舶污染防控与节能技术、智能船舶开发及运用技术、海底工程技术、国际海事规则与海法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和相关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交流合作
学院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的广泛合作,与美国、英国、欧盟、日本等多所高校建立稳定的交流访问机制,是多个新兴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建立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设备齐全、场景丰富、设施完备的“产学研用”科研实训基地。


法学院
■招生专业法学(海商法方向和国际经济法方向)。
■学院介绍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于1998年由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专业合并而成。现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海商法和国际经济法两个方向),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海商法、国际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海商法、国际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刑法六个二级学科方向)。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原国际海事专业)至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当时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2010年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法学专业名列第一;2015年获评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被学校列为三大高峰建设学科之一;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国际法》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海商法纵横谈——以历史和影视为经纬》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海商法》和《国际贸易法》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国际法》《海事法》《民事诉讼法》《海商法》《海商法(双语)》《海洋法》《海上突发事件法律责任》《航运行政管理》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商法学》《国际法学》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法学学科被我校认定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主干学科、学校“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
法学院下设海商法系、国际经济法系和基础法系三个教学系。根据学科和科研发展,法学院组建和成立了20多个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夯实了研究基础,其中国家级研究机构2个,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海事法官实践培训基地,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研究机构10个,包括:辽宁省人文社科重要研究基地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辽宁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秘书处、辽宁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基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辽宁办事处、辽宁省港口及航运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海事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技部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大连高新区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海洋法治与文化研究院;市级研究中心(基地)2个,包括:大连自由贸易(港)区司法研究中心和大连海事大学海公法研究中心;另有大连海事大学海法研究院等13个校级研究中心。此外,法学院还与40多家实务部门签订了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和培养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法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教授23人、副教授20人、讲师30人,具有博士学位66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40人,包括国家级人才2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交通运输部优秀教师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主席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辽宁省杰出资深法学家1人、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6人。此外,学院还常年聘请外籍法学专家任教。学院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优秀著作、论文奖等百余项奖励。
<<科研情况
法学院重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及交通运输部等课题700余项,其中包括20余篇咨政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9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51项;各港航企事业单位、国际组织等单位委托开展的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近2000万。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52篇。其中,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39篇,《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CSSCI来源期刊论文500余篇,60余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或部分转载。
在世界图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等公开出版著作120余部,教材30余部。
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各项奖励百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2项;市级奖励31项;其他奖励22项。
法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设有设施完备的教师办公室、硕士研究生教学室、博士研究生教学室、研究室、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案例研讨室、大小会议室、职工活动室以及藏书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的资料室,另外,学院还主办《中国海商法研究》等刊物。
<<交流合作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紧握世界航运走向、契合学生就业规划,以培养具有国际专业背景、兼备社会性与专业性的国际型高端法学人才为目标,在近几年的学院建设中,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化法学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上秉持“全方位覆盖、多位阶培养”的原则,从本科合作办学、双硕士以及博士联合培养、香港学府择优公派、港、澳、台短期学术交流、重点学科外教引进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落实,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合作交流系统,在与国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用人单位以及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肯定,真正践行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理念。
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英国剑桥社会科学中心、美国杜兰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西班牙马拉加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每年聘请数名国外著名教授长期在学院担任专业课程的讲授,并定期邀请拥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学院就不同专题进行系列短期课程培训。通过对资深外籍专家教授的长期聘用与短期邀请,学院力求与国际接轨,打造拥有全面多法域视角以及一流外语能力的高端国际型法学人才。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法学院逐步成为学科方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术成果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法学院。今后我院将继续秉承“坚定、严谨、勤奋、开拓”的海大精神,坚持航运特色,强化内涵发展,为我校的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目标努力奋斗!


外国语学院
■招生专业英语、日语。
■学院介绍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科技外语部。1997年成立外语系,2005年成立外国语学院。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等多个教学机构,拥有30多个多媒体教室及数字化语音室、2个同传实验室、2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1个音像资料编辑室。199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200人。<<专业建设
英语专业在2012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三名,2015年获批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语专业在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五名,2019年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115人,教授19人、副教授40人、兴海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8人,聘请外籍教师20余人。
<<科研情况
“十三五”至今,学院获批1门国家级一流示范课程、7门省级一流示范课程;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4项;发表SSCI检索论文6篇,CSSCI检索论文20余篇;承担校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还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出版专著10余部。先后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200余人来校讲学。
<<交流合作
学院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开展合作项目,力图造就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目前,学院已与英国雷丁大学开展英语专业的“4+1”模式的联合培养项目、“1+1”模式的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开展本科3+1联合培养项目;与日本创价大学开展“2+2.5”本科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亚细亚大学开展“1.5+1”硕士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开展“3+1”/“3.5+0.5”交换留学项目、“1+1”日语翻译硕士项目;与日本鹿儿岛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与日本东洋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与奥克兰大学开展交换留学项目。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
■招生专业(类)公共管理类、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院介绍
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运学院社科系。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和社会工作(MSW)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5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含留学生),非全日制硕士生300余人。
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系、哲学系、社会工作与心理系、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同时,负责全校的文学、艺术、军事、心理等通识教育活动;设有明德书院,长期开展内容丰富的读书、影视欣赏、讲座等文化活动。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人,讲师25人,兼职教授10余人,外籍教师2人。教师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69%。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交流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合作办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师资互换等活动,邀请多位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承担短期教学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短期出国学习的机会。


理学院
■招生专业(类)数学类、应用物理学。
■学院介绍
2017年6月,原数学系与物理系合并成立理学院。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高等数学教研中心、大学物理教研中心、物理实验教研中心六个教学机构,以及应用数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三个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应用物理学3个专业,以及数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50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数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组合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学方法、优化方法及其应用。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学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和光学。物理学科拥有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和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2人、实验教师10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1人、副教授4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5人,具有博士学位90人;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组合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学方法、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等离子体气体放电物理与应用工程、固体发光与光电技术、场论与量子信息学、原子分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理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实审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0余项。近五年,学院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


休斯顿国际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休斯顿国际学院(Houst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许可证编号为MOE21USA02DNR20202063N)是大连海事大学与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两所高校进行高等教育融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于2020年4月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学院引进休斯顿大学工学院顶尖专业的教学资源,结合大连海事大学涉海类专业优势,以教育开放、学科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导,以内涵发展、打造品牌为目标,以填补海洋工程专业人才储备为己任,坚持创新引领、特色立院的理念,构建紧缺型人才培养高地和中国教育管理输出建设高地。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H)、土木工程(081001H)和电子信息工程(080701H)三个本科专业,进行四年制全日制本科教育。
■培养目标
学院面向海洋工程类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基础扎实、能运用中文和英文,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
■培养模式与学位授予
学院采用“4+0”“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学生在读期间可以根据意愿灵活选择以“2+2”或“3+1”的方式完成学业,赴休斯顿大学进行 1-2年的交流学习。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实行单独制定的培养计划,学生达到双方毕业要求可获得以下证书:
<<中方证书:大连海事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美方证书:休斯顿大学学位证书(Bachelor of Scienc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证书;或 Bachelor of Science in Civil Engineering土木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证书;或Bachelo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电子工程专业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两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与双方在其所属国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完全相同。
■合作办学优势
<<合作院校实力雄厚
休斯顿大学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第三大学府,是卡内基评价一流研究大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将工学院(Cullen College of Engineering)列入2021-2022年度年最佳工程学院名单,位列全美第66位,学院多个工程类项目同时获得了“2021-2022年度年全美最佳工程项目”的荣誉,学院开设的机械工程专业曾在全美排名前30,如今机械工程系开设的海底工程硕士专业名列全美第一。工程学院拥有全球最杰出的教研团队,学院教授中有13人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开设专业特色突出
学院开设的三个专业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度契合,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的战略性支撑产业,也是国家海洋开发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通过引进休斯顿大学顶尖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大连海事大学的专业优势,双方强强联合,为我国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事业发展共同培养3个专业方向的国际人才。
<<师资力量中西合璧
学院高比例、高质量引进美方师资,高标准、严把关选派中方教授。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三分之一以上由美方教师承担授课,美方派遣的师资中包括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的研究员(担任这一荣誉的ASCE成员少于成员总数的4%)、知名工程类期刊主编、富布赖特学者、国家111引智基地的外国专家。参与授课的中方教师中既有理论深厚、科研能力突出的专家、教授又含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中美协同的教学方法将使双方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汲取知识、融会贯通。
<<人才培养对标国际
学院融合中美双方教育资源和文化特长,吸收美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专业课程全英文讲授,研讨式教学,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学生入学后首年将强化英语学习,小班化培养英文能力,就读期间学生还将学习中外文化异同、跨文化沟通交流等课程,培养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质量保障
学院教学质量由中国“双一流”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与美国ABET国际工程认证质量保障体系双重保证。
大连海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院教育教学全程接受教育部质量监管。学院每年度将由两校共同进行一次自我评估并向教育部提交办学报告,每四年进行一次教育部评估,全程把控办学质量。休斯顿大学工学院全部专业获得国际权威的ABET认证。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是美国著名的学科认证组织,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普遍性的认证体系。ABET 的专业鉴定得到美国教育部、各州专业工程师注册机构、以及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的承认。
■毕业前景
大连海事大学在办本科专业中有80%直接服务于海事产业链,遍布海事航运、物流港口、救助打捞、深潜探索等领域,撑起了航运事业的 “国家队”。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海洋开发和国防战略性支撑产业,也是国家海洋开发的首要任务与战略重点,我国相关人才的需求高、缺口大。根据“新工科”人才需求,休斯顿国际学院本次招生的三个专业将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的工学学科相结合,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度契合,毕业前景乐观,就业形势向好。
休斯顿大学工学院与能源、工程工业园区、医疗中心以及石油企业有着密切的研究合作关系,如壳牌石油公司等,其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休斯顿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500强企业中担任重要职位。此外,工学院设有专门的工程就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面试准备、就业指导、实习机会等一系列服务。
同时,学院学生完成双学位的专业学习亦将为计划申请国内外研究生深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录取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与普通类专业分别单独代码招生(具体情况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仅招收有此类专业志愿的考生。
学院专业课程全英语讲授,要求考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报考,录取后首年强化英语学习,大一学年结束前要求英文水平必须能够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
■收费标准
学费标准:60000元/生·学年
住宿费标准:1200元/生·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