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院系设置

2022-05-06 00:16发布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School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前身是1984年在英语系中设置并孵化的国际贸易专业,1988年成立对外经济贸易系,1993年成立为国际经济贸易管理学院,2006年组建为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学院现有金融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和会计学(英语)三个本科专业,一个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以及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生招生方向。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下设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和应用统计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学院增设金融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自2015年开始招收应用型专业硕士。学院建有上海市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和上外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长期致力于培养匹配中国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与金融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尤其在经济、金融与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十分注重专业与语言的有机结合,成绩卓著。2015年9月,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领英)发布了《2015中国金融人才库报告》,上海外国语大学位居培养输送金融毕业生最多的大学排行榜第14名,领先于作为“985”高校的南京大学,也是排名前15的上榜高校中唯一的外国语大学。领英在评价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人才培养成就时认为,“值得关注的是,受到目前金融国际化的趋势影响,作为外语专业类院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也榜上有名。”这说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已积累了相当的竞争优势,并有着前瞻性视野。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向来重视经济与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竞争,尤其是最近15年来,学校基于对上外经济与金融专业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建设的立体化对比,明确了上外错位打造经济与金融专业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和路径选择:以学校现有多语种专业为自身优势,结合上外在贸易、金融和会计等专业建设经验积累,通过校内联动、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全方位打造适应全球金融竞争、贸易竞争以及产业变迁的特色专业。多年来,学院坚持“固本强基、融合贯通、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积极推进以“启发式教学”和“批判性讨论”为特色的小班化、精品化授课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凸显“国际化、专业化、实务化”特征,坚持专业与英语双修的特色;在英语必修课程之外,学院还提供第二学位英语(辅修)课程。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在全校较早开始了全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探索,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学院已经建成由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法、财务管理、商务沟通、国际金融、世界经济概论、微观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等组成的全英语商科课程体系。其中,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与微观经济学三门全英语授课课程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007年,学院会计学专业学士学位获得澳洲会计师公会国际认证。学院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以上海市领军人才为核心的高素质教学和科研团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比为60%以上。9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90%以上拥有国外研修和留学经历,具有较好的双语教学或全英语专业教学能力与教学经验。2012年,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被列入“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学院主要学科带头人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力教授,学院院长为章玉贵教授。学院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1人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并担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上海高等学校经济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为上海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上海管理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1人担任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期刊》)、Papers inRegional Science(《区域科学论文》)、Economic Modelling(《经济模型》)等国际期刊审稿人;1人担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国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1人担任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and Islamic Studies(《中东与伊斯兰研究》)的编委。学院除重视应用经济学研究外,还积极整合各专业资源,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并积极对接国家与上海发展战略,建言献策。学院有关教授受聘担任中央有关部门与上海市有关部门专家,为国家和上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学院教授还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特约嘉宾以及《文汇报》、《大公报》、《环球时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媒体专栏作家,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学院研究人员有多部著作在世界著名出版社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并发表多篇SSCI论文,同时有10余篇论文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施和环境。学院自有教室30余间,其中近1/3为多媒体教室,可基本满足多媒体教学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藏有经济类中文书籍60 000余册、英文书籍30 000余册,日常订阅经济类专业期刊30余种,并提供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维普期刊网及十余个中外数据库的镜像浏览服务,保证学生及时获得最新最全的学习与研究资料。此外,学院还建有贸易、金融和会计专业实验室,以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学院高度重视培养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交流合作,不仅为优秀学生创造赴海外进行研修和考察的机会,也吸引国外高校学生来校交流,为学校国际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跨文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现学院已与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高级管理学院、荷兰鹿特丹商学院、意大利特兰托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从2007年开始,学院与卡尔顿大学互派学生交流访学,合作至今。2008年以来,学院分别与美国西雅图大学、肯特州立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的“3+2”本硕连读项目,完成该项目的学生除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外,还能相应获得美国西雅图大学或肯特州立大学硕士学位。同时,学院还有计划地输送学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各类假期游学活动。从2007年开始,学院开始接待外国交换学生;从2009年开始,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学院已经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日本、俄罗斯、加拿大、西班牙、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学生。2009年,学院《国际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商科专业课中外学生合班国际化一体教学的创新实践》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学院以“博雅恒远、明礼修身”为院训,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凝聚向上的学院文化,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论坛与竞赛在学生中早已蔚然成风。学院各专业的学生“起点高、思想活、能力强”,在国际赛事中多次获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包括:全球学生实践成果大赛(SIFE)中国区总冠军和全球最具活力奖、达能Trust国际大学生商业模拟竞赛全球季军、JA商业道德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壳牌商业精英挑战赛全国总冠军、英国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全球商业精英挑战赛华东区冠军、普华永道(容永道)会计学优异奖、CIMA优秀学生奖、中美亲善大使、拜耳青年环境大使等众多荣誉。此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大赛、“潘序伦杯”全国大学生会计知识竞赛、欧莱雅校园市场策划大赛、联合利华商业精英挑战赛、香港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商业策划书大赛等诸多重量级比赛中都有学院学子活跃的身影。学生还积极参加挪威国际学生节(ISFIT)、德国国际学生周(ISWI)、哈佛商业双极年会、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赛、圣加仑国际青年管理论坛(ISC)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学院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也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2001年APEC会议、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2011世游赛以及每年的F1赛事、大师杯等各类国际会议、会展和大型外事活动中表现出色,成为上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年来,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市优秀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市级优秀城市志愿者、市级优秀世博志愿者、市优秀学生集体等。多年来,学院良好的教学质量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学院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全校保持前列,毕业生工作以“就业率高、签约率高、起薪高、就业满意率高”始终名列前茅。各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向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各类金融证券机构、跨国企业、大型国际制造业企业、房地产企业、传媒公关、外经贸企业和国际物流等各类企业,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和省市政府机关以及新闻广电、出版社、科研教育机构、各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许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外资银行把学院作为其人才储备的首选基地,每年定期举行学生实习、见习和招聘活动。每年也有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始终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诚挚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子的到来。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网站:http://www.sef.shisu.edu.cn。国际工商管理学院School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以下简称“上外管院”)以“无国界的世界,无国界的管理”为愿景,肩负“培养复合型的国际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并为企业、政府等组织的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致力于培养拥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外语特长、实践能力,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无国界的高端管理人才。上外管理学科于1985年创办,30多年来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复合型”、“国际化”和“无国界”的办学特色。上外管理学科的专业和方向包括本硕博三个层次,横跨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并与我校国际关系学科跨界。学院目前设有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3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建设项目),下设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公共关系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点(MBA),下设国际整合营销与公共关系、跨国经营与跨文化管理、全球时尚与奢侈品管理、国际金融与财务管理、综合工商管理等方向。自2006年起,管理学科的部分教授借助上外的“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国际公共管理与公共关系/跨文化管理”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全院现有在校生1 100余人,是上外仅次于外国语言文学的第二大学科群。其中本科生近600人,攻读学术学位的研究生60人,专业学位(MBA)研究生450人,博士方向学生5人,全日制国际生50余人。学院采取复合型的教学模式:本科专业课程覆盖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英语水平要求达到我校英语专业的毕业水平,即英语专业八级。MBA的“全球时尚与奢侈品管理方向”还要求学生掌握与目标品牌相关的“第三语言”。学院相当多的专业课程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拥有“上海市全英示范课程”项目8门,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建设项目2门。上外管院“复合型”的办学特色使得其培养的毕业生尤其适应以外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跨文化商务环境的需要,毕业生中有的已成为世界500强中国公司最年轻的CEO。学院现有50名全职教研人员,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5名,境外全职教授2名,另外聘有境内外企业导师及兼职教授50余名。拥有博士学位者达80%,90%的教师都具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学院多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千人、东方学者、曙光学者、浦江计划、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各类人才计划,多名教师在国家知名学术协会中任正副会长、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且在国内外SCI期刊以及核心期刊担任专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与此同时,学院多名教师被邀请在知名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主旨报告。上外管院设有“跨文化管理研究所”、“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全球商业智能分析研究所”、“神经管理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目前已形成一些在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科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与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合办的“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两年一届,目前已经举办6次;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为境内学术高地,相关研究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学院主办的“跨文化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年一届,目前已经举办4次,全球跨文化管理大师霍夫斯坦特应邀赴会;引进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管理学研究团队,建立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团队成员目前已发表了多篇高引证因子(影响力因子6.132)SCI论文。学院教师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专著、论文和咨询报告,形成了多个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国家自科青年项目、国家自科主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欧高教合作研究项目(欧盟赞助)、美国富布莱特基金项目等30余项。学院还创办了国内公共关系学科首部学术期刊《公共关系学报》和《跨文化管理》杂志,并会同交大、同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为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机关刊物《上海管理科学》杂志的承办单位。学院多篇案例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并入选“加拿大毅伟商学院案例库”。学院为“上海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学院贯彻“无国界的世界,无国界的管理”这一理念,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在引进国际化教师、教学方法的同时,积极鼓励并专业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海外交流活动。自2006年至今,学院有逾400名学生参与海外交流。目前,上外管院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数占全院学生数的30%以上。自建院以来,管理学子在全球创新实践方面的竞赛中频频亮相,并屡屡获奖,多次获中国赛区冠军。累计千余人次参加圣加仑国际青年管理论坛(ISC)、全球赛扶创业大赛(SIFE)、哈佛商业双极年会和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院还汇编了《管理从身边走向世界:学生创新实践成果集》(100万字,6版),受到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教育部副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等的高度评价。上外管院注重院企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定期举办“CIB高管论坛”、雪梨堂、MBA Mentor-Mentee项目等。学院还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友会管理分会”,与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专业实习基地,成为许多国际知名公司、跨国银行的人才储备首选单位。上外管院无国界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办学环境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欧美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教学合作、学生互换、教师互访项目,每年都有教师和学生被派出交流。学院本科生、硕士生海外交流比例分别超过30%和40%。与学院签订长期国际交流项目的有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短期项目有哥伦比亚大学CYDP交流项目、牛津大学暑期商务英语项目、ESIC商学院短期项目等。上外管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1993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卫哲,历任万国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普华永道高级经理、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百安居中国区总裁、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CEO,现为维新力特资本(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合伙创始人,被誉为世界500强中国公司最年轻CEO,入选“2004年度中国七大零售人物”、“2005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1995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杨峻,历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黄浦支行副行长、上海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上海分行营业部总经理、总行上海审批中心副总经理,现任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2010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陈霖,创办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周末做啥”、消费类APP“走起”,2015年初获得5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学院常年招生分数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名列前五,常年就业排行榜在美国盖洛普排名中名列全国前五。学院常年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麦可思—中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中,满意度最高的院系是国际工商管理学院(100%)。学院为“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全国公关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委员会主任”单位。《国际工商管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及英国创业教育协会颁发的“NCGE中国赛区最佳案例”。上外管院目前为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和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会员学院。2016年,学院IMBA项目获得EFMD(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PAS认证。学院将继续努力,争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全球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国际商学院。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网站:http://www.sbm.shisu.edu.cn/。

新闻传播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新闻传播学院经过30多年发展,已成为以国际化、实践性为学科特色,以全球传播和国际舆情研究为重点的教学和研究单位,在全球新闻传播领域名列前茅。学院于1983年创立上外第一个非语言类特色专业——国际新闻(英语)双学位专业,1986年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1998年开设广告学专业,2001年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4年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除五个本科专业外,新闻传播学院还拥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四个二级硕士点学位授予权。2011年,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获得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新闻学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2012年,新闻传播学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是上海市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中唯一选入一流学科建设的学科。2014年,学院获准设立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际型);同年,新闻传播学科一级硕士点获准列入上海市研究生“新闻传播学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探索的教育创新计划”。作为推进“上外—新华社战略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旨在培养既掌握国际新闻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精通两门外语的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该特色班与我校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专业合作,向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外宣媒体和其他国际性媒体输送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目前,特色班的教学模式已获得广泛认可,每年均有十余名学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全额奖学金赴法国、西班牙、日本、俄罗斯等国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交流。2014年6月,学院与研究生院(筹)合作启动了“多语种国际新闻硕士实验班”,在2015年面向上外和全国其他高校的多语种专业学生正式招生。新闻传播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端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院的英语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同教材、同要求、同试卷,打造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沟通交流提供必备前提,许多专业课程还用英语授课和考核,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对接。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大力开展和新闻传媒、公司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的平台与渠道,合作单位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经济网、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和东方网等国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路透社等外国驻沪媒体,以及多家AAAA广告公司等。除了让学生“走出去”,学院还注重“引进来”,聘请来自《纽约时报》、路透社、美联社的资深国际新闻编辑和记者,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日报》和《上海日报》前总编等外宣专家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业界知名人士进入课堂,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新闻传播学院各本科专业均有较强的实践特色,因此学院在教学资源配置和硬件设施上投入巨大。学院建立了实验中心,包括三个国家级实验室(2012年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建设教育部“网络与新媒体实训基地”,2014年获批教育部合作框架下的“上外—IBM大数据分析中心”)、MOOC制作中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广播电视编辑室、录音实验室、苹果3D设计机房、国际媒体融合实验室等。实验中心配有最先进的数码摄影摄像器材、采访设备、非线性编辑机、苹果电脑和专业软件。新闻传播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23名,副高以上职称占全体教师60%。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5名,90%以上的教师拥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学院每年还聘请5?名专任外籍教师。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国际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和英语等方向的科研及教学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撰写专著、辞书和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近500篇,获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项目近20项,获评国家双语和省部级全英语课程及“十一五规划”教材近10项,同时还获得5个省部级科研奖项、3个省部级教学奖励。新闻传播学院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成绩显著。学院参与建设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发改委项目“全球多语种信息文本采集与分析辅助平台”,还与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合作,建成了国内首个国际多语种网络舆情监测、研判、预警系统网站——中国国际舆情网。目前该网站成为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对外传播的窗口,是学校服务社会、对接上海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学术网站。研究中心已与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上海市政府外事办、新闻办等职能部门进行战略合作,提交咨询报告被采纳和获国家领导批示的比例在全国智库型机构中名列前茅。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近年来日益突出,学院加强了与美国和欧洲的新闻传播院校合作,先后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州州立大学、滑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迈阿密大学、马里兰大学、肯特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蒙大拿大学、捷克英美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卧龙岗大学、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实行科研交流和师生互访,开拓学生海外访学及实习项目,包括“全球重大事件双语新闻报道项目”、“全球新闻报道暑期实习项目”等,学生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短期交流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参与的海外实践项目成果丰富,在众多主流媒体刊登和播出,由于特色突出,项目也被媒体广泛报道。新闻传播学院富有特色的国际交流得到了国家的肯定,2015年年初学院获得两个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新闻传播学院在育人特色和育人环境上营造创新、理性、向上、活力的氛围,拥有丰富的学生实践及品牌活动,如院报《新传快递》、广播电视工作室“新电图”、教育技术工作室“M坊”、新新闻俱乐部、上外新闻评论杂志等,探索“背包记者”实地教学模式,举行“全球新闻人传媒学子”辩论赛、“六校联合校园主持人大赛”、记者节年度盛典、影像节、戏剧节等等。学院还有多样化的实习实践和志愿服务,如每年暑期学院团学联都组织学生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各种社会调研和考察,或去媒体参观和实习,与养老院和民工小学开展长期志愿服务等。目前学院正在致力于建设学生公共服务体系,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学院各专业毕业生中有许多杰出代表目前在中央和上海的媒体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一些著名的海外媒体和国际机构也有学院的毕业生,如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央视体育中心主任江和平、《中国日报》副总编曲莹璞、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杨锐和凤凰卫视评论员杜平等。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站:http://www.sjc.shisu.edu.cn/。法学院School of Law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培养“法律+外语”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的摇篮,2012年成功入选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现设有法学(英语)本科专业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法学(英语)本科专业旨在以“法律+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路径,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法学专业功底扎实、外语能力过硬,既熟悉国内一般法律事务,又能从事涉外法律事务的复合型高端法律人才。法律硕士培养充分依托上外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以服务国际法律事务与涉外法律事务为人才培养导向,致力于培养涉外复合型高端法律实务人才。目前,社会对法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强、外语精、视野宽、复合型”。法学院下设国际法研究中心、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比较政治与法律制度研究中心、法律翻译研究中心四个院属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16名,绝大多数教师已获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良好的双语教学研究能力。多数教师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瑞士伯尔尼大学以及日本神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进修经历,有的还担任市、区政协常委、委员职务以及各类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英语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以专业标准和模式培养学生各项外语技能,使其毕业时获得法学专业学位的同时,取得英语第二学位并获得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法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学院拥有独立的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内设设备齐全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等,学院另有多媒体教室十余间,为学生的专业训练或课程实践提供了优良的物质条件;另外,学院还设立了专门的图书资料室,目前拥有国内外各种专业学术期刊五十余种,中外文图书资料近万册。此外,学校图书馆内收藏的法学专业书刊也较为丰富,为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图书资源。同时,学院建设有特色涉外教学实践基地二十余家,能充分满足学生从事法律实习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需求。在科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延伸方面,学院专门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法学家和法律实务界知名人士担任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包括现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教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教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龚培华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上海市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陈旭东教授、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前驻上海总领事滕祖龙教授等,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讲座,不断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法学院开设的讲座系列有“法意讲坛”系列、“涉外卓越法律人”系列、“区域与国别法”系列、“法律职业与涉外法务”系列、“外国文化与外语技能”系列及“访学归来”沙龙系列、“涉外法律研修工作坊”系列等。在强化教学特色、注重教书育人的同时,学院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论文总量五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主持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十余项,主持校级重大课题或规划课题二十余项。在特色学科建设与特色研究领域方面,法学院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在国际合作交流上,目前与法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有荷兰莱顿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匈牙利赛格德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美国蒙大拿大学、肯特州立大学、乔治城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十余所大学法学院。国际化合作项目主要包括中国法研习班项目、暑期班项目、交换生项目、单向派出留学项目、3+1+1项目(可获得国外大学LLM或JD学位)、3+2项目等,目前各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法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为大学生发展搭建成长阶梯。学院自成立以来,共打造了模拟法庭大赛、法意先锋角色扮演辩论赛、上海市模拟联合国大会、法政文化节、庭审进校园、法政讲坛等多个特色品牌项目,在校内外颇具影响。其中,“模拟法庭大赛”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法治教育精品项目,“法意先锋角色扮演辩论赛”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法治教育特色项目。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团队参加“牛津大学普莱斯传媒法国际模拟法庭大赛”、“中国人民大学全国模拟法庭大赛”、“全国模拟国际仲裁比赛”、“香港模拟联合国大会”、“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上海市九校模拟法庭大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屡获殊荣,充分展示了法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此同时,学院积极为学生接触社会、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平台,包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和外事活动等,受到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学院也多次获得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奖、世博会志愿者服务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五四红旗团组织、上海市五四特色团组织、上外教育管理先进集体、上外毕业生工作先进集体等殊荣。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网站:http://www.law.shisu.edu.cn/。邮箱:faxueyuan@shisu.edu.cn,咨询电话:021-67701309,021-35372419。国际教育学院Schoolof Education国际教育学院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为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于2000年3月建立的二级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教育方向)和商务英语;一个教育学二级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及硕士生600余名。学院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以“交流中外文化,成就卓越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上下协调,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规范和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目前,学院共有任课教师42人,教学经验丰富。其中,高级职称10人,教师中已获博士学位的有30余人,教师中已有30多人具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经过不断建设,学院的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实力,教学和科研成果斐然。多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教育部、上海市级以及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主讲的课程多次在校内外评比中获奖。五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CSSCI)已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参与出版教材20余部,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上海市优青项目。近年来,学院多名教师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和“教学新星”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加快了国际化教育工作的进程,积极开拓,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美国华盛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文藻外语大学等多所海内外知名院校建立了多形式的交流合作项目。学院还参与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与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本、硕连读项目(本科硕士“3+2”项目),学生本科三年学习结束时可报名参加此项目,赴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攻读相应硕士学位。与德语系合作推出的“瑞典暑期实习交流”项目,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体验异国文化、讲授中文课程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多年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国教品牌项目,如万圣节狂欢夜、中华文化游园会、松江二中文化漫谈俱乐部、英语风采大赛、电影配音大赛、国教风云人物评选、英语角、院刊VIEW等等,在院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学院的特色品牌“英语角”不但吸引了全校各院系的学生,甚至辐射到整个松江大学城。学院学生连续在全校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外,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与松江区人民法院、宋庆龄陵园、松江区图书馆等多家单位签订了长期共建协议。近年来,学院分团委连续获得学校“创明星学生会”、“明星学生会优秀项目奖”。学院学生多次获得暑期社会实践市级、校级各类奖项,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以及上海市一、二等奖等优异成绩。学生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2015年,学院学生获得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华东赛区二等奖以及上海市大学生商务英语挑战赛冠军等荣誉。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着眼于未来,培养思维清晰、明辨是非、对社会有益的人。学院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拓宽就业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近几年来,学院平均就业率达到95%左右,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有:国家公务员(上海市沿江经济发展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地方税务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政府、西藏自治区外事办事处等);教育类(上外附中、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附中、上海浦东新区东坡小学、上海市卢湾一中心小学等);传媒类(新华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等);金融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住友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安永华明会计事务所上海分所等);信息服务类(广州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著名外企(喜力酿酒有限公司、陶氏化学、IBM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除了直升本校英语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专业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之外,还有多名毕业生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巴斯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http://www.soe.shisu.edu.cn。英语学院Schoolof English Studies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始建于1956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上海市重点学科。60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英语学院现拥有层次分明、专业方向门类齐全的教学科研体系,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教学科研基础最雄厚、师资力量最强的英语学院,在全国高校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在国内外声誉卓著,成为众多青年学子心驰神往、放飞理想的地方。英语学院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英语学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比较优势和领先地位,成为全国重要的英语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英语学院本科教育有两个专业: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于1980年设立硕士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1)语言学研究;(2)英美文学研究;(3)比较文学研究;(4)教学法研究;(5)翻译学研究;(6)口译学研究;(7)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研究;(8)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学院于1983年设立博士点,2003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下设19个主要研究方向:(1)英语语言学(语言习得与研究);(2)英语语用学/话语文体学;(3)现代语言学;(4)音系学/形态学;(5)英语语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6)英国文学;(7)美国文学;(8)叙事学;(9)翻译学;(10)语义学;(11)语言测试;(12)美国文化研究;(13)跨文化交际研究;(14)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5)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出版/外语教学理论、方法、手段与实践;(16)口译理论应用研究;(17)美国后现代文学与文化;(18)英语语言学(基于课堂的二语习得研究、语料库语言学);(19)比较文学/翻译学。英语学院设有9个研究中心:(1)英国研究中心;(2)美国研究中心;(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4)英美文学研究中心;(5)中西比较文化研究中心;(6)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7)英语教学测试研究中心;(8)翻译批评研究中心;(9)英语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心。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化,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作为全国少数几个国家级英语重点学科之一的上外英语专业,积极应对挑战,树立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发展理念,确立英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目标。英语专业人才不应是工具型的,而应是英语精通、人文素养深厚的博雅之士,有宏阔的国际视野,有比较专深的专业知识,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学习能力。因此,近年来,学院对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大力改革,推进英语专业人文化教育,提倡“语言技能训练人文化,人文课程语言技能高端化”,既夯实学生的语言技能基础,又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健全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英语专业人文化改革成效显著,深受学生、家长好评,并获得2012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英语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精湛、教学效果优异、科研成果丰硕、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的优秀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6人,包括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讲师2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90%以上的教师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深造或访学交流。英语学院创建60年来,涌现了一批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望的著名学者、英语教育名家和翻译家,如英国文学专家、中古英语专家、乔学专家、陶渊明诗歌翻译家方重教授,中古英语专家、弥尔顿研究专家陆佩弦教授,语法学家章振邦教授、张月祥教授,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杨小石教授,英语语音学家许天福教授,英语教育家、教学法专家李观仪教授,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戴炜栋教授,英国文学专家、文体学专家侯维瑞教授,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何兆熊教授。英语学院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院资料室藏书两万多册,各类图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结构,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扩大人文视野,提升人生境界,提高英语水平。学院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报纸50余种,影像资料700多套。此外,校图书馆还藏有与英语学科有关的图书约40万册,学术期刊和报纸200种,影像资料1 000余种,英语原版电影近1 000部。学院拥有一幢独立的教学楼,建有学院独立使用的多媒体教室22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另外,学校还为本学院学生提供语言实验室16间。英语学院是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英语语言文学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8门,在全国高校同类院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人多次承担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为繁荣我国的外语教学与科研做出了突出贡献。近5年来,本学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及国家级规划教材50多种,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65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00余篇;承担各级项目9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2项。英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英语专业高端人才。英语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专业品质高、多样化的、完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体系,为他们创造了在读期间出国留学的平台和机会。已正式建立的校际、院际非学历留学项目有:l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交换生项目、学期项目;l英国莱斯特大学:交换生项目、学期项目、本硕衔接项目;l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推荐攻读翻译与口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l美国蒙大拿大学:交换生项目;l美国华盛本大学:学期项目;l美国滑石大学:交换生项目;l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学期项目;l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国际学生领导力暑期项目;l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学期项目、暑期项目;l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交换生项目;l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交换生项目;l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交换生项目;l中国台湾辅仁大学:交换生项目;为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与学习机会,我们与海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双学士学位项目。上外英语学院—英国莱斯特人文与法律学院“2+2”双学士学位合作项目简介上外英语学院本科生第一、二学年在上外学习。大二第二学期,经自愿报名、学院推荐,可申请参加该项目。经两校审核同意后,第三、四学年在莱斯特大学学习。莱斯特大学承认学生在上外所修课程和所获学分,同时,我校承认学生在莱斯特大学所修课程和所获学分。学生达到两校毕业要求后,可获得两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莱斯特大学为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学金。上外英语学院本科生有机会选择申请以下三种双学位组合:1. 英语语言文学(上外) + BAEnglish(莱斯特)2.英语语言文学(上外)+ BA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莱斯特)3.翻译(上外)+ BA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莱斯特)目前,英语学院大二、大三在读本科生中,通过校际、院际合作项目获得海外经历的学生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学业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的遴选程序获得交换生机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海外留学基金资助、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或其他学费减免方式。作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院还遴选学术水平高、学术背景好的外籍教师来学院任教。英语学院设立的“海外名家系列讲座”是学生与海外名校教授交流的平台。目前,学院聘请到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的教授担任这一系列讲座的主讲。英语学院与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建立联系,来自美国的富布莱特学者为学生开设了专业课程。近十名具有海外名校教育背景的外籍教师和来自联合国总部的专家为英语学院学生提供了文学、文化、社会学、语言学等领域的高水准课程,并为学生的学习与课外活动提供指导。英语学院致力于培养品学兼优的英语人才。通过严谨的专业训练和人文教育,英语学院的本科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人文知识面广,在历年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通过率及整体水平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直升或考取本专业的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等欧美名校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另外,学院学生在市级、国家级和国际竞赛中屡次获奖,为学校赢得了诸多荣誉,充分展示了英语专业的人文魅力和名校大学生的风采。在学期间,每个学生都可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学院已拥有多个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共建单位、八支学生长期支教的品牌实践团队和十多个学生志愿者服务常规项目,多项社会服务活动获得上海市级奖项。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注重与专业紧密结合开展工作,如英语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比赛、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方重翻译奖口笔译大赛、英语课题研究竞赛、英语辩论赛、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等,都积极配合第一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英语学院的优良传统。汇聚本院老师师德师风感人事迹的《班主任耕耘录》迄今已编印了44期,《人民日报》、《文汇报》等重要媒体均做过报道,也多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赞扬。英语学院还承担了诸多社会服务项目,如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上海市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高考英语口试和笔试的命题和阅卷工作,以及为上海世博会、世界财富论坛、APEC会议、亚信峰会、青奥会、国际艺术节等重大国际活动提供会务翻译服务。更多内容请浏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网站:http://www.ses.shisu.edu.cn。邮箱:ses@shisu.edu.cn,咨询电话:021-35372325。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Schoolof Japanese Studies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日语学科点之一,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学院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2月,学校在这一年增设了日语专业,作为专业教研室附属于俄语系。1960年9月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学生。1984年4月日语专业单独建立日语系。1998年5月,日语系改名为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下设日语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两个专业。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文革后第一批获得该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6年,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被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0年12月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主要以培养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学、文化、国际经济贸易、国际政治、外交、教育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目前本科阶段课程拥有日语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两个专业,以及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辅修英语方向和辅修翻译方向。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每年招收近150名本科生、40名左右硕士生、10名左右博士生,培养各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名列前茅。学院专业方向覆盖全面,除传统的语言、文学方向之外,还包括翻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向,所开设课程的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学院开设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多达64门,涉及日语语言、文学、经济贸易、文化、历史、政治等多个专业方向,居全国之首。其中“日本近代文学家名著导读”课程是上外第一门全面完成并正式上线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由“爱课程”网站正式发布,同时,网易公开课、央视公开课也进行了同步播放。“高级日语I”、“日语口译”、“日语写作”和“日语实用语法”获评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日本文学选读”、“日语语法”和“基础日语”为上海市高校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学院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日语教学的不断发展。硕士阶段有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中日互译、日本学(日本经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日本政治)4个研究方向,共开设课程24?6门。博士阶段有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两大研究方向,共开设课程16门。在目前国内同类型专业中,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是日本学研究方向最为齐全的院(系)之一。学院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是上海乃至全国培养专业日语人才的主要基地。学院现有正式在编教师36名,其中教授8名(6名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6名,讲师11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约占67%。全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达26名,比例近80%。所有教师均有日本留学或赴日本高校进修1年以上经历,其中8人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或学历,占全体教师的近四分之一。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和博士学位/学历教师的人数和比例均达到较高水平,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此外,学院现聘请了4名富有教学经验的日籍专家,他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首都大学东京等著名高校。学院6名博导教授均为国内日语界知名学者,其中谭晶华教授现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许慈惠教授现为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语词汇语法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等称号。学院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本学科在职教师共完成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教材、词典、音像作品共200余部,专著近30部,主干教材80余部,发表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600余篇。近三年来成功申请到近30项各类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1项,横向课题3项,校级课题10余项。学院教师编写的新版《日语综合教程》5-8册等教材被列入“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系列,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同为“十二五”国家重点规划教材的《日本近代文学史》和新版《日语综合教程》1-4册也已相继出版。学院还承担着上海市自学考试命题及阅卷、全国日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阅卷、与上海市沪江网共同合作的互联网日语数字化教学等重大教学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国际化教育与交流事业历史悠久,成果喜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已与日本、韩国等22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固、活跃的校、院际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覆盖日本大部分地区与主要城市。学院每年派遣4名左右教师赴日本、韩国等国家访学、进修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学院在东亚地区日本学研究界影响力逐年上升。为培养适应新形势国家需要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学院每年派遣约40名品学兼优的在校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赴日交换留学半年或一年(免日方学费),此外还有约60名同学获得各类自费赴校际交流院校留学的机会,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每年还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日本物语教育基金等组织的公费赴日研修项目的支持。2015年学院本科生出国交流比率达到75%,硕士、博士研究生出国交流比率达到60%,稳居国内各大高校前列。东京外国语大学等日本校际交流院校每年会定期派遣本科生和研究生来本学院进行日语教学实习,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国际交流。近年来,学院学生多次荣获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并在全国日语播音口译大赛、全国日语专业大学生同传比赛、上海市日语演讲比赛、“共立杯”日语演讲比赛、全国研究生日语辩论大赛、中日友好之声日语演讲比赛、“中华杯”日语演讲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获得佳绩。近四年来,共有20人次获得全国各类日语竞赛的前三名。为了确保教学质量,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还非常重视学生课余的日语专业第二课堂活动,通过日语假名书法比赛、日语朗读比赛、日语会话比赛、日语演讲比赛、俳句创作比赛、日语口译比赛、日剧配音比赛、日语角、日本文化周、米饭团大会、红白歌会、日语合唱比赛、日本文化知识竞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校园生活。第二课堂活动中,学院学生还与日本外教、日本来沪留学生开展频繁的多层次交流活动,构筑起了良好的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的学习环境。此外,学院的学生社团如动漫社、御茶社、空手道社等也积极活跃,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学院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机会众多,目前本科生中获奖学金学生人数比例高达75%,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本科生有机会获得各种级别、类别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卡西欧奖学金、住友商事奖学金、三井住友银行奖学金、三菱融资租赁奖学金、住友电工奖学金、三得利奖学金、上外教育奖励基金、励志奖学金、张乃新奖学金等。众多的奖学金机会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长期以来,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致力于利用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来服务社会,多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例如:作为大学生志愿者以及日本产业馆工作人员,服务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加大学生西部支教活动和上外研究生支教团,以暑期社会实践、一年期接力等形式赴云南、贵州、湖南、浙江、内蒙古等地支教;担任上海科技馆、蔡元培故居、东进国际幼儿园、博爱儿童康健园等单位的志愿者和日语讲解员等。参加学生每年都达到百余人次,受到了服务单位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扬。学院近期拟定了2015-2020年国际化建设规划,将主要从以下方面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1. 依托现有校级合作平台,继续扩大学生在校期间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比例,提高国家留基委资助出国学生的比率,并通过海外留学期间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情况和国际化视野,培养复合型的高端外语人才;2. 深化与校级合作高校及其他日本名校的合作,推动2+2双学位项目,实现人才培养中的学位国际化;3. 聘请日本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或集中授课,推动课程体系的国际化;4. 与日本法政大学、长崎县立大学、东北大学、立命馆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在学院举办各类中日大学生学术与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足不出户”的国际化交流活动。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院每年为上海及全国各地输送大批优秀合格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如下:1. 政府各涉外职能部门:如外交部、上海市及各区县外办、外经贸委、中国贸促会上海分会、上海及外省市公安、安全、海关、边检等部门;2. 著名企业集团:如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IBM(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东方集团、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上海宝钢股份)宝和通商株式会社、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日本三井株式会社、日本三菱株式会社、日本住友商事集团、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日商岩井株式会社、日本岩谷有限公司、阿尔卑斯物流、花王(上海)产品服务有限公司、日立(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丸红(上海)有限公司、资生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日产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