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院系设置

2022-05-24 15:55发布

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单位。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学院的院训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夯实基础、甘为人梯”。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费兆馥、王庆其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学院下设15个教研室、2个研究室、1个公共实验平台、4个研究中心,辖属5个二级学科。“十四五”期间,学院在编教职员工16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者150名(占92.0%),正高27名、副高56名,终身教授3人。学院服务管理的在校学生近千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近200名。学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学院是国家一流学科——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两大学科的重要建设单位。学院目前承担各级别课题83项,其中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对新冠疫情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在研科研经费近五千万元。近年来,学院先后主编或副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34本、“十四五”规划教材7本,拥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一流课程2项(《解密黄帝内经》、《中医诊断学》)。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该基地的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集体”。率先探索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成为全国首批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领航学院。积极探索中医学经典特色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实践探索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重视学术传承。在裘沛然名师工作室、凌耀星名师工作室、柯雪帆名师工作室、严振国名师工作室、赵伟康名师工作室、王庆其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国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中医工作室”,聘请国医大师熊继柏为我校名誉教授,聘请全国名老中医王庆国、翁维良为我校客座教授。学院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借力“海外名师”项目,先后聘任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李书林教授、密苏里大学计算机系许东教授、肯塔基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和营养科学系骆嘉教授、美国佐治亚瑞金斯大学钱卓教授、基尔大学中国中心Angelika Messner教授为学校“海外名师”。还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境内外讲学(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泰国、香港、台湾等),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中药学院上海中医学院中药系建立于1972年,1996年改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学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现有教学科研人员近百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超过全院教职员工总人数的90%。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列“A+”档,彰显学科建设基础和实力。学院现有中药学博士点,中药学、方剂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和中药学专业硕士点,设置本科专业有四年制中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英合作办学药学专业、两年制中药学(专升本)专业。目前在读硕士生、博士生近250名,本科生超过800名。学院依托全国一流学科的优势资源,陆续建设了天目山野外见习基地、益大本草园实践基地等野外见习基地,上海养和堂中药饮片公司等教学实践基地及中药制药实践教学联合中心,以及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多家医院药学实习基地,并建设了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在内的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定点合作的毕业专题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学院不断推进各层次国际合作项目,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巴黎笛卡尔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进行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学生交流访学项目,提高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根据学校发展规划,中药学院将紧密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针灸推拿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历史深厚,先后汇聚陆瘦燕、黄羡明、李鼎、陈汉平、丁季峰、朱春霆、俞大方、严隽陶等名家,在全国中医院校中率先构建了现代针灸推拿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规范,实现针灸推拿学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变。学院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现代化和国际化并举,突出“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特点,探索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中医院校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文化底蕴,教学特色鲜明。目前“针灸学”、“推拿学”均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属于教育部学科评估A+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坚持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融合并进,坚持“上海风格”为特色,建构了针灸推拿学教育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示范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高校全英语示范课程,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等课程资源,在主编及参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等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多项。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与德国美因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滋庆学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华山医院手外科研究所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良性流动,不断推动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经络腧穴、针推文献的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经过不断建设和努力,已经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针灸推拿人才培养的体系,在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处于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康复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早在2001年起设置康复治疗学专科,2006年设置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2010年在国内院校中最早一批设立康复医学院,并专门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康复学科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2016年组建成立康复医学研究所。2019年,获批成立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搭建了一流平台。同年,“康复治疗学”专业获全国首批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021年,“现代康复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学院积极与九家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动,积极推动筹建上海市第二、第三康复医院及上海康复医学中心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学院目前设有张江本部和惠南分部两个校区,教职员工近40人,本科生5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其中专业教师100%具有博士或海外硕士学位,海内外兼职教授10余位。学院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先后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成果20余项;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及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获中国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30余项;学生集体及个人荣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上海市“知行杯”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技能竞赛一等奖等市级及以上各类奖励50余项。康复医学院以“国际标准、中国风格、中医特色”为办学理念,积极引进现代康复医学教育理念,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康复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教育体系。目前招收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学、康复作业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四个专业,均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符合国际标准,掌握现代和传统康复治疗和技术的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和言语听力康复治疗师。2006年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化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听力与言语康复三大亚学科。2015年,听力与言语康复作为新专业独立招生。2016年,在全国首次以最高级别通过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和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WFOT)两大国际认证。2017年,教育部首批设立康复物理治疗学、康复作业治疗学新专业,并于2018年作为新专业独立招生。2018年,获批上海市级康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康复治疗学专业获全国首批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获批建设“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20年,获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21年,现代康复产业学院获批上海市重点产业学院建设。公共健康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成立于2014年9月,公共健康学院是顺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加快健康产业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为目标而成立的。学院旨在培养既有中医思维,又有公共健康专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掌握现代公共卫生知识,熟悉中医防治理论,具备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健康管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学院现有卫生管理学教研室、预防医学教研室、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教研室四个教研室和一个健康营养研究室。现招收预防医学(五年制)、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四年制)和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四年制)三个本科专业,并设有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和中药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学院现有教职工37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35名(占94.6%),其中高级职称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学院现有学生300余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14名。2019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上海市平均就业率,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100%,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率95.35%,研究生就业率达100%。毕业生中继续深造读研究生的占13%,出国留学占5.8%。学院目前获批为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教学和实践基地,上海市健康管理师培训基地。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部市级课题8项,在研经费达828万元;近年来共发表论文431篇,其中SCI论文23篇,最高影响因子为7.786分,先后主编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0余本,拥有市级精品课程1门。学院依托学科专业特点,积极与海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已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杜肯大学、日本川崎医疗福祉大学和日本中村学园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访学,或邀请海外高校知名教授授课,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护理学院我校高等护理教育始于1999年。2003年9月,开始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陆续获批中西医结合护理硕士科学学位授权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开展中职本科贯通式护理人才的培养;2020年,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目前在校生800余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60%以上。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以较扎实的现代护理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以较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底蕴为一翼,以较宽广的现代科学、人文知识和创新思维为另一翼”的护理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不同定位与特点的分层分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秉承“明德、善学、悯怀、精业”的院训,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为社会培养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并重的护理专业人才。历经多年耕耘,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至今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三千多名护理专业人才,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护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及职称结构不断优化,除专任教师,同时聘请临床资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美国心脏学会心血管急救中心平台”等,把专业实践学习拓展至上海市三十余家综合性医院及专科性医院,为学生护理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