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院系设置

2022-06-09 19:54发布

1、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心理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3、文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4、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5、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6、政法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7、外国语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8、音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9、美术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0、商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1、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2、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3、化学化工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4、生命科学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5、体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6、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7、地理与环境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8、城市建设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19、传播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0、国际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1、软件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2、财政金融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3、初等教育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24、免费师范生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1、 教育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289)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创办于1940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罗廷光和邱椿等曾在此任教。全国院系调整后,撤系设教育学教研室。1980年恢复教育系并于1981年招生。1996年撤系设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组建教育学院。2008年10月,心理学科从教育学院分出,同时成立新的教育学院。学院现设有教育学系、教育管理系、学前与特殊教育系。拥有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国家督学1人,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人,江西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西省政协常委1人,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2人。自1980年恢复建系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70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4个,即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迄今共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拥有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史”、“基础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教育领导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还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教育学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和江西省高校示范性硕士点。各专业已授予硕士学位500余人。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方向2000年开始招生,已毕业300余人。在科研方面,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0余项,省级课题10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它期刊发表500余篇;60余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伦理学》等转载;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20余部,其它出版社出版30余部;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优秀教育图书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4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一等奖10余项,二、三等奖40余项。  我们将不懈追求、潜心发展,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地方领先、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我院较早设立的本科专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作为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为培养优秀的教育领导者、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引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是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从事学生生涯引领与教育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优良素质。※ 学前教育(本科)  本专业为“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掌握优良学前教育技能的高素质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学前教育行政机关和托幼机构的管理者、幼儿园教师、幼教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人员。※ 小学教育(本科)  本专业实行主辅修(1+1)制,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良好职业道德修养,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 特殊教育(本科)  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主要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心理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889)    心理学院于2007年4月开始筹建,并于2008年9月正式成立。学院现有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学校最早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四级办学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的办学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中正大学社会教育系。2008年以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和教育学院原心理学科为基础成立心理学院。历经70多年的跌宕起伏和艰苦探求,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秉持“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之校训,坚守“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文化铸院、和谐荣院”之理念,薪火相传、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心理学科不断发展前行。尤其是近10多年来,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  学院把心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立足高起点,瞄准世界心理学研究前沿,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群策群力、奋发图强,积淀了厚实学术底蕴,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品牌,部分研究领域已进入全国及国际领先行列。心理学科被学校确立为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被江西省教育厅确立为省重点学科,心理学专业被确立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戴海琦教授领衔的“心理统计与测量”、胡竹菁教授领衔的“推理心理”等专业方向在国内及国际具有重要影响;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心理学探新》在国内及国际心理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院于1990年开始招收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0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后,2009年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2011年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500余人、硕士生及博士生200余人。   学院2014年组建了脑与认知、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与经济心理五个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行政教辅人员13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具有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比例为64.8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9.19%(含在读博士)。学院有博士生导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江西省教学团队2个。  学院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实验中心,居全国同行前列。实验中心由包括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理反馈实验室等6个以科研为主的心理学实验室和10个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拥有近200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中心有中外心理学图书近5万册。  学院近年来在研项目共计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中组部、教育部、卫生部、人事部、国家汉办等部委委托项目9项,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省教育规划、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多项;在全国一类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心理测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唯一);《心理学》课程被评为2014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胡竹菁编著的《心理统计学》和戴海琦等编写的《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被列为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学院被评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团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2011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工作(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作为主成员单位参与“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质量监测与提升”协同创新项目(省级2011协同创新项目)。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测量学方向硕士合作办学项目。依托心理统计与测量团队组建了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为全省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监测评估。  学院挂靠单位有:两个江西省一级学会即江西省心理学会、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四个学校直属机构即心理研究所、心理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心理学探新》编辑部;一个院级研究中心即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十分注重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狠抓学科建设、凝炼品牌专业,提升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同时,学院的其它建设也成绩斐然。在党建方面,先后获 “江西师范大学党建示范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统战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江西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江西省高校党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在学生工作方面,先后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进步学院”和“资助工作先进学院”等荣誉称号;在综合治理和民主管理方面,先后获校“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基础心理学教研室和心理统计测量研究开发中心被学校授予“工人先锋号”。(数据截止2015年3月)※心理学专业介绍(071101)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在教育、科研、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咨询与辅导等工作的专业人才,以及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人事选拔、考核和培训等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心理学科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资源。※应用心理学专业介绍(071102)  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针对不同的领域从事和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文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291)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创建于1941年,至今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经历了从国立中正大学文学系,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到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发展历程。胡先骕、王易、姚明达、肖涤非、胡守仁、余心乐等一批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学院现已经发展成为江西省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宽口径培养中文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重点文科院系。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学院设有文艺理论、写作、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等8个教研室。  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学院已形成优良的教学与科研传统,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绩显著。2005年“文艺学”获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拥有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个(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叙事学研究中心);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语文学科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5门(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这些荣誉和发展平台的获得奠定了我院在全省同类院系中的领先位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傅修延、赖大仁、颜敏、陶水平、刘松来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专任教师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已达43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3人、省政府津贴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赖大仁);江西省“赣鄱555英才”人选者3人(傅修延、赖大仁、颜敏);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骨干教师2人;博士生导师8人(赖大仁、傅修延、陶水平、颜敏、刘松来、李小军、詹艾斌、李舜臣)。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教材8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和省级教改课题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近30项。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1038人,研究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研究生25人,留学生50余人。2014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62人、公务员30人、教师100余人,就业率居全省同类专业前列。  学院办有面向基础语文教育并在语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刊物《读写月报》;拥有较丰富的图书资料,藏书达12.5万余册,有现刊和报纸140余种;建有服务学生技能训练的语音实验室和微格教室。※ 汉语言文学(本科)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拥有较宽的人文视野和较强的继续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读写能力突出,掌握基础教育相关理论和教学技能,且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及未来的语文教育骨干、专家。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文学欣赏、文学概论、美学、写作理论与训练、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逻辑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艺心理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语文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技术、创新创业教育、语文阅读学、汉字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民间文学、秘书学概论、网络文学概论等。  毕业生能胜任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能胜任各行业部门(如党政机关、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各层次的语言文字及相关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良生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2003年新设的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已形成比较成熟有效的培养路径。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文化交流与推广等方面能力的专门训练,具有较强的汉英表达交流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学有所长且人格健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写作理论与训练、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英语听说训练、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大学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计算机文化基础、Access数据库技术、创新创业教育、中华文化推广、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西方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汉语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史、文化研究、笔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语写作、汉字学等。  毕业生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能从事基础教育相关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文秘与管理工作;能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比较优良生源。


4、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04)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前身为国立中正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创建于1941年,曾有著名学者姚名达、吴士栋、谷霁光、黄今言等在此任教,至今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和学术传承。学院现有历史学(师范类)、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和旅游管理学4个专业或系别。现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与发展创新研究方向博士点,现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术学位硕士点,同时,具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以及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历史)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区振兴研究院”,并设有“南方古村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和“欧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江西省历史学会也挂靠本学科。历史学科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硕士点。中国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拥有江西省金牌讲解班试点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系设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基地。  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5人,讲师13人,助教1人。其中37人具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1人,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1人,赣鄱“555”人才工程专家2人。其中有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访问学者,也有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知名主讲人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学生连续三年获得校内最高荣誉“十佳大学生”,代表学校赴英国、美国访问学习。历史学师范生参加全国师范生基本技能竞赛、金牌讲解班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等佳绩。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现建有北京、上海及江西片区的校外基地,为同学提供广阔的实习场所。学院拥有一支校园精品导游队,承担校内外亲朋来宾导游讲解任务,导游风采大赛和校园十佳歌手赛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学院也有服务社会的党员服务站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践行大学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重任。红土地支教和国培计划为师范生提供了深入一线的锻炼平台,使他们的学习能与社会无缝对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图书资料室现有各类专业图书资料共165000余册,其中英、俄、日等外文图书1500余册,外文期刊32种,线装古籍2430余册,期刊合订本4766册,建国前后报纸合订本11种1796册。有《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清实录》、《二十五史》等光电子资料。学院设有江西省内高校唯一的文物陈列室供教研使用,也建有江西地方文献资料室。  近五年来,学科出版论文近500篇、专著30余部,省部级奖励21项。目前,成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9项,省社科和高校人文基地项目70余项。  学院现有本科生98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学生就业前景广阔,近五年来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曾多次获得全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自建立以来已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大都成为省内外教育系统的骨干教师、旅游行业、星级酒店和会展行业的骨干、文博系统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成为知名专家学者、教授,也有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优秀校友。※历史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基础厚实、知识面较宽广、综合素质较高、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家或省直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编辑、宣传等方面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历史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工作职业素质,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历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操作技术,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3、熟悉历史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历史专业的实践工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5、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培养方向:本专业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江西地方史、专门史先后被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主要培养方向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  办学条件:历史学科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学科、省级特色专业及品牌专业;拥有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统社会与江西现代化研究中心”和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区振兴研究院”,并设有“南方古村镇研究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和“欧美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江西省历史学会也挂靠本学院,中国近代史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本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已积累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有江西师大附中、南大附中、实验中学等一批省内重点中学实习基地,红土地支教和国培计划为师范生提供了深入一线的锻炼平台,使他们的学习能与社会无缝对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课程: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课: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专业主干课:中国古代史I、中国古代史II、中国近现代史I、中国近现代史II、世界古代史I、世界古代史II、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师发展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实训等;另外还有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民族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文化产业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良好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经营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一线实践工作,又能在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从事经营、管理、研究工作,也可以从事文化贸易、文化经纪和文化咨询方面的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新兴专业,市场广阔,前景较好。在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专业的学生正当其时。学院初步在文化旅游产业、民俗产业、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方向形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要求:1、掌握扎实的世界文化素养,深谙中国文化内涵;2、洞悉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方法,能做一些基本的研究;3、了解文化产业各个门类方向,凝练自己的重点方向;4、能独立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实施一些文化项目规划;5、掌握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文化经纪方面的实践活动。6、熟悉国际文化交易规则,通晓文化贸易和文化咨询方面的流程。  培养方向: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依托本校多学科优势,本专业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和企业文化管理两个方向。  主要课程: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市场学中国文化专题、世界文化专题、文化艺术概论高等数学(经管类)、 文化经济学、 文化传播学、 企业文化学 、文化项目策划学、 管理学概论、文化投资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另外还有文化史史、文化地理学、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影视产业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专业外语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为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学  培养目标:培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毕业生主要面向旅游会展高端管理部门、大型酒店饭店和知名旅行社行业从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在旅游规划一线从事旅游策划规划实践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1、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2、具有运用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能力;3、熟悉我国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依法行政、依法管理;4、了解中外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方向: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依托本校多学科优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与导游、会展经济与管理等3个专业方向。其中外语导游方向要求学生主要掌握旅游和导游的基本理论和一定的导游技巧,具有较强的外语口译、会话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导游服务和管理方面主要问题的基本能力,本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取得本科院校毕业文凭和国家认定的导游人员资格,能在旅游及相关管理部门工作,能胜任导游宣传、节目主持、旅行社事务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办学条件:本专业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已积累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为江西及周边省份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所属“旅游开发研究中心”,为旅游规划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专业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图书音像资料,拥有旅行社,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模拟客房,模拟导游实训室,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为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提供良好条件。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旅游管理学、经济学、大学数学(经管类)、统计学、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原理、旅游安全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经济学、导游业务、酒店餐饮实习、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等。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文物与博物馆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良好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基础好,能系统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强,能独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复合型、宽基础的博物馆学及相近学科的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文博专门机构、政府文物管理部门、考古部门及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培养方向:本专业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高质量的考古与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具有扎实的文科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文博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文物研究和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发掘整理研究;各类博物馆的藏品保管、陈列展示、保护修复等专业工作;能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文化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及行政管理、文物鉴定与研究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继续深造的基本条件。  主要课程: 大通识类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两课”、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亠课:中国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外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专业主干课: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基础、文物学基础理论、文物遗产管理与法规、博物馆经营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等;另外还有江西考古、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字画、中国钱币学、中国古代文化史、陶瓷工艺史等数十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学制学位:学习年限4年,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5、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512)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江西师范大学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点的依托单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经过历代学人的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全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原江西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2003年7月,马列部和思政部合并组建江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2004年底,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和原政法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同时,设立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为正处级建制,与新组建的政法学院合署办公。2011年3月,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  学院下设本科教学办公室、研究生教学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博士后流动站、行政办公室、资料室等管理机构。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原理系、思想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形势与政策教育系等等教学机构,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任务。江西省“社会发展与治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高校德育基地“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师大当代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江西师大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等省、校科研机构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行政教辅人员7人。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2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1人。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3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级重点项目24项,一般项目118项;重大横向项目15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成果被鉴定为“优秀”。出版专著30余部。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3项,二、三等奖30余项。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领域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江西省高水平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江西高校“重中之重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据《2007-2008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报告》,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排名第23位。在2008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评估中,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第18位。现有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研究生18人。  学院现有3门省级精品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5门校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自然辩证法》。8项教学成果奖,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媒体技术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中的应用研究”获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校级一等奖。《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获教育部“精彩一课”奖。  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鉴定为“优秀”等级。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教育部高校人文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20多项。学院先后主办和承办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中国政治学会年会、江西发展论坛、第三届“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 全国省属师范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第19届年会、第17次中韩伦理学研讨会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  学院的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受到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等10余家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学院先后获得“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单位”、“ 全省教育系统‘工人先锋号’”、“ 全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于1960年,是江西师范大学的传统专业之一,江西省第一批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创办以来,本专业形成了“学风浓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纪律严明、素质优良”的专业作风,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目前,本专业是学校师资力量最强的专业之一,9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同时也是学科建设最齐全的专业,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法纪观念,系统地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热爱劳动,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了解本专业主要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沿,掌握本专业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从事调查、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胜任中等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所授主要课程:马列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逻辑学、法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欧洲哲学史、伦理学、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学政治课教学法等。

  

6、政法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517)   政法学院源于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设立的文法学院,此后几经改名。2004年12月,学校合并政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组建了新政法学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学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履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五大学科门类和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6个一级学科,在省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院。  学院下设法学系、哲学与社会学系和公共管理系。学院现有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3个专业硕士方向、5个本科专业(其中1个省级品牌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法学研究所、社会保障与管理研究中心、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还设有司达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洪宇社会工作服务社、继续教育培训部等社会服务机构。  学院现有在编教师56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占50.%;博士(含在读)27人,占54%,硕士(含在读)15人,占30%;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近五年,全院教师共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0余项;出版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256篇(含CSSCI 174篇);科研获奖33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学院图书资料室使用面积近500 ㎡,拥有图书资料40000余册,报刊资料(含过刊)323种,电子图书资料100余种。学院装备有先进的公共管理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和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设有学生科研研发中心,在全省各地建立了一批高水准的实习基地。学院的学生工作与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续9年被学校评为“学生工作先进学院”,近五年学生集体获省级以上奖励7次,学生个人(含教师)获省级以上奖励9人次;学院学生党支部2009年和2011年均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法学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自觉的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掌握法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中外法制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法律知识及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有健全的体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从事政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宣传、教育和实务工作。※行政管理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行政学原理、现代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市政学、公共政策学、行政组织学、行政监察学、公共财政学、电子政务、社会统计学、管理心理学、中国行政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方法;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哲学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古典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中国哲学原著导读、形式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概论、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原著导读、现代中国哲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概论等。  本专业毕业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有一定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哲学界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重大的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社会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社会统计学、现代管理学、高等数学(经管类)Ⅰ、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公共财政学、社会学概论、社会保险学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系统掌握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社会工作专业  所授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组织社会学、小组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概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工作行政、社会问题概论、人口社会学、社会工作法律实务、老年社会工作等。  本专业毕业生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研究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7、外国语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326)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系国立中正大学外语系,创办1946年。解放后, 先后更名为南昌大学外语系(1949—1953年)、江西师范学院外语系(1953—1983年)和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1985—1993年),1994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研部、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爱尔兰文化研究中心、中澳研究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0名,其中专任教师12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9人,副教授42人,讲师73人,另外学院还聘请了外籍教师8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25人(含在读),占专任教师人数的20%,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占90%,在海外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员有15人,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  外国语学院是江西省最早拥有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现代语言理论与语言应用”二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习得和跨文化研究等方向)、教育硕士(英语教育学)专业学位授权点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接受同等学力者申请硕士学位。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江西省的重点学科,其英语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在2007年国家教育部英语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学院的英语专业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五星级专业(重点优势专业),排名居于全国大学专业的前5%。  外国语学院的科研成果和教学业绩硕果累累。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4项,省级科研课题70余项,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译著2部、教材5套。近五年来在“江西省高等学校‘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学院有4位教师获特等奖,3位教师获一等奖;在“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上,学院有两位教师获二等奖,充分展示了学院雄厚的科研和教学实力。  外国语学院是江西省外语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截止到2015年3月,外国语学院共有在校本科生159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30人,在职教育硕士155人。学院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大胆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学院英语专业2013年被批准为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09年《综合英语》课程获批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我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在省内一直名列前茅,英语专业四级和日语专业四级的通过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的通过率也稳定在70%以上。 学院十分重视复合人才的培养,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届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在全省举办的各种口语、演讲、辩论和翻译大赛中均名列前茅。尤其是2002年学院00级学生李佳玉同学获得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二名;2004年02级学生艾黎莎获“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第一名,并获 “最受观众欢迎选手奖”,2015年12级学生李雅雯获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个人大学组特等奖和团体组特等奖。由于历届毕业生专业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因而他们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我院学子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外国语学院办公大楼坐落在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名达楼一区,总共面积近6,000平方米。学院为教授人均配备独立办公室和科研设施。学院拥有外语自主学习实验中心、同声传译室、录音棚、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 “咖啡屋”英语活动室等优质教学设施。为适应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学院实施了教学资源信息化工程,于2004年10月正式创建独立教学与科研网站(http://flc.jxnu.edu.cn/ ),成为外国语学院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教学科研工作交流的平台。学院资料室藏有专业学术书籍40,000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以及近5,000盘教学录音、录像资料。  外国语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科建设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分期分批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派往国内外重点大学访学或攻读博士学位。学院与国内外高校及学者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形成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良好学术氛围。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也邀请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来学院为师生讲学授课。近两年邀请了优秀校友、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邹科博士,苏州大学汪榕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王馥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许余龙、束定芳教授,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等来学院讲学。  外国语学院在省内高校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在全省外语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同类专业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抓住机遇,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外国语学院热忱欢迎海内外有志于从事外语教学和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加盟,热烈欢迎广大优秀学子报考。※ 英语教育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广的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教育、科研、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军事、旅游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研究、翻译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并能胜任大中专院校及中学的英语教学工作。※ 日语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化功底及较广泛的日本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独立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并能胜任大中专院校及中学的日语教学工作。※翻译专业(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英汉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广博、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和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强,能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外贸、外事、旅游、经贸及其他涉外部门的翻译及管理工作。



8、音乐学院(联系电话:0791-88120176、88507339)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始建于1947年8月,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系之一;是江西省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全、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条件最优越的音乐学院;是培养音乐师资和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江西省音乐教育研究的中心。1998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方向研究生;“音乐学”2000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2002年评为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06、2011年分别被确定为省“十一五”规划重点学科;2009年新增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点;2011年“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分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文化艺术与传播”获批二级博士点。硕士研究生涵盖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学、艺术硕士等4个专业15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是我省硕士研究生最早及类型最全的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唯一培养单位。 2015年被授予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示范类),2016年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音乐与舞蹈学学科联盟牵头学科。  学院现有:  1.“文化艺术与传播”博士点;  2.“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学科教学(音乐)” 、“音乐(MFA)”两个专业硕士点 ;  4.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方向)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1人、博士学位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4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音乐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现有8个系(音乐学系、作曲指挥系、管弦系、钢琴系、声乐系、舞蹈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戏剧表演系)、4个部(本科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艺术实践部、公共音乐教学部)、8个艺术演出团队(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舞蹈团、戏剧表演团、键盘乐团、瓷乐团、合唱团、轻音乐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音乐表演教学与实践、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与民族音乐、舞蹈、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文学与表演等方面成绩显著。  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团挂靠我院。我院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自2006年起承担了八次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及江西省近百所高等院校和重点中学,受到广泛好评。瓷乐团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红歌会”、“中国俄语年”、中央电视台“音乐专题”及出访国外的交流演出,多位教师参加国际音乐节的演出。瓷乐团、舞蹈团参加了2009年中央电视台“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的演出;主创的大型风俗民情组歌“赣鄱谣”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我院合唱团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第八届、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中央电视台“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等,均获得优秀成绩;戏剧表演团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教育部、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的演出及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成绩斐然。在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本学院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项;2010年江西省首届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囊括了各门类的一等奖第一名;2012年在教育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基本功比赛中,团体成绩名列全国前十名,参赛全部选手(三人)均获个人全能奖,并荣获个人单项奖一项;同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院舞蹈《朝气蓬勃》荣获专业组全国一等奖;声乐小组唱《那一片红》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表演(专业组)二等奖;13、14年我院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一等奖,江西省第五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首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三等奖,江西省高校首届微课比赛一等奖,第四届江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创编一等奖,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省声乐比赛、省钢琴比赛)摘取了各项目的一等奖;2014年获得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各项目一等奖,2015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专业组一等奖等。※音乐学(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音乐教育学、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作曲理论、钢琴、器乐、声乐、合唱与指挥、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外音乐史、二十世纪音乐等。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在掌握多项音乐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单项冒尖技能。同时具有掌握一定的专业史论知识和音乐鉴赏力,具备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工作的专业素质和组织能力。  就业方向:可从事大、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学、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能从事电台、电视台、出版部门的编辑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艺工作。※音乐表演(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钢琴基础、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指挥、合唱、作曲理论、艺术实践课、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系统的音乐专业理论素质及较广博的艺术知识与素养,并掌握音乐表演专业中某项专门技能,有较高演(唱)奏及合作表演能力的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社会文艺团体、文化事业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群众文化部门从事表演、艺术指导、教学、管理等工作。※舞蹈学(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古典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基本训练、舞蹈创编、舞蹈素质、舞蹈表演、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民间舞文化等。  培养目标:通过学习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表演人才,使受教育者掌握较强的技能,学习培养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就业方向:可从事大、中、小学生,幼儿舞蹈教育和业余舞蹈教育的普及工作,以及在大、中等普通院校、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馆、企、事业单位的团委或工会从事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和管理等工作。※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专业教育主干课程:播音学概论、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表演技巧、播音创作基础、电视节目主持艺术、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主持人节目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摄录像及制作基础、电视节目策划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全方位综合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策划、制作等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广播电视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可从事广播电台、电视台或其他表演团队、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节目创意、采编制作、表演导演等工作,活在国家宣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