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院系设置

2022-05-27 09:55发布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全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2人。学院有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5人,“楚天学者”岗位教授10人,“楚天学子”8人,其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部)级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人。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化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粮油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湖北省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二级学科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以及湖北省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学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3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硕毕业生近万人。2014年学院被人社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拥有大宗粮油精加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局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稻谷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小麦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肽类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生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学科专业平台。近五年来,学院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6项,总经费1.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教学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近1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试点学院”,按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的模式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科竞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挑战杯”、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组织的专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学生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简称“生工学院”)是集生物学、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科为一体的院系,是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农业特色优势学科群的重要构成部分。现有"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啤酒酿造”7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设有“药学”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共设有“湖北省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山区特色果蔬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食药兼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轻工大学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武汉轻工大学营养生物学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专任教师50名。教师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88%。学院下设生物工程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制药工程系3个系部,1个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和2个管理科室(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现有在校本科生1391名,硕士研究生120名。多年来,学院紧紧依托学校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的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重点对天然产物、农产品等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在生物制药、食药资源利用、食品营养机理研究、生物发酵、食品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抓质量,上水平,创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近3年我院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5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1篇,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分别达到了98%,在学校名列前茅;有一批稳定的用人单位,就业去向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药企、生物制品公司、生物高新企业以及有关科研机构等,成为了生物、制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始建于1999年的生物与化学工程系,2005年独立设置化学与环境工程系,2009年1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轻化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5个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另有化学工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5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品牌立项建设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设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被纳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及“楚天学者”特聘岗位学科,应用化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 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200余人,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硕士生导师36人。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轻化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学课部等5个系部,拥有湖北省大学化学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农作物秸秆能源与原料化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市农副资源循环利用与新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其中,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拥有完善、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条件。 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建设了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各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平台10余个。学生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挑战杯”和“互联网+”比赛中、在全国化工和全省化学技能等学科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多家知名公司和大型企业与我院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并签订了长期的用人协议,学院本科生考研率3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院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结合学院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学、化工、环境和材料科学的技术手段,围绕农副资源开展全产业链的全质化、高值化利用和新产品开发,形成了农副资源化学、化工与利用方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等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全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企业委托开发研究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近140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学院全体师生将共同携手,坚持立德树人,秉承“绿色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竞争力强、影响力广、具有化工和环境优势和鲜明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学院”的目标努力奋斗。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83年,目前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装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装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包装工程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和省一流专业,机械工程学科为省重点(特色)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专任教师中,60%具有博士学历,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拥有“国贴专家”、“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10余位专家名师。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00余名。学院拥有粮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包装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水产加工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和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粮机设备及工艺研发推广中心等4个科研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创新设计省级创新团队和机械创新设计省级教学团队等2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学院以粮油机械和包装机械为主开展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3项,通过科技鉴定项目20余项,完成各类横向科研课题6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258项,发表各类研究论文35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80余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机器人工作站、数控实训基地、第二课堂中心和校级众创空间等实践平台,学生近几年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学院与众多知名企业达成了长期用人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考研录取率20%以上。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是武汉轻工大学的特色优势学院,组建于1984年,经历了从粮食化学系、饲料科学系到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现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动物药学3个本科专业,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并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动物药学专业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学院3个本科专业首批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专任教师中有侯永清教授、刘玉兰教授、邱银生教授、王春维教授、丁斌鹰教授、吴灵英教授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此外,学院还聘任陈焕春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聘任印遇龙院士为特聘教授。这些外聘院士和专家每年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讲学,举办学术讲座,保证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学院坚持“农工相融”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工科优势,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以动物营养和饲料工程为特色,在兼顾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动物药学专业以生物制药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超过6000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6000平方米的实验面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全国动物生产类大学生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每年暑期还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过经费支持,资助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游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拥有教育部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饲料资源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论(译)著12部,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学院畜牧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学科,2014年在全国排名第22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升,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多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5%左右,名列学校前茅,这些学生多数被中国科学院、985或211高校录取,成长为专家教授,如美国田纳西大学的钟启新教授、中南大学王建武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李名友教授、贵州大学何腊平教授,特别是我院刘玉兰教授等,都是学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就自己一番事业,成为知名企业家,如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雷文勇、华农恒青董事长李旭荣和浙江艾杰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宏涛等。大批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很快成为现代化饲料企业的高管和技术骨干,如上海新农执行总裁胡杰、饲料事业部总经理顿涛,深圳金新农董事长秘书翟卫兵、副总经理陈华山、生产厂长范光辉、技术副总监肖华丽,华农恒青技术研发总监廖细古、生产部副总经理熊保新,圣农集团上海食品研究院负责人罗铭,丰尚集团智能科技公司王海良总经理等。近些年学院毕业生供需比保持在1:3,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的10至11月就被多家单位争相签约,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中国500强企业唐人神集团、新希望集团、正邦集团、牧羊集团、上市公司金新农和大北农等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学院与正大集团、唐人神集团和金新农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总额超过20万,部分学生每年获得的奖助学金总额超过万元。有3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校企合作班”,早日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农工相融”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为现代化饲料工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1998年在原机电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3000余名电气信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学物理”、“电气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物理学欣赏”为省级视频公开课,拥有湖北省大学物理教学团队。2017年获省第四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院科学研究特色鲜明。在农产品微弱信号检测、传输与智能控制,农产品计算机自动检测与识别技术、农产品加工集散控制系统等方向上已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优势,“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学术型学位授予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农业信息化领域)。近3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重点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6项,市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荣获省、部级各类奖项4项,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有10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学院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英国Teesside大学著名电子学专家许东来教授,美国一般系统理论研究国际委员会主席YiLin博士、德国柏林弗朗荷费数学和物理系系统分析与仿真系主任AchimSYDow博士等曾来我院讲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美国普度印第安纳分校等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37人,博士41人,硕士32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校级教学名师3人。师资队伍建设正朝着年龄合理、结构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迈进,中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学院组织机构健全,办学条件良好。拥有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机械与电子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000多台(件),总值1200多万元(单价800元以上),院资料室藏书5600册。校外实习科研基地20个。学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严格教学管理,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84余篇,其中EI收录2篇,科研立项72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2项,在全国、地区及省级各种竞赛中共获奖5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4项,国家三等奖12项,省特等奖2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研奖5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700余人。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学院在全校范围开展“学国学,品经典,树仪规”传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通过新生成人礼仪式、国学读书分享会、端午话剧祭屈原、端午情·爱国志朗诵、中秋诗会等形式,带领学生“读书、评书、演书”,传习仁义、诚信、友善的品行礼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2017年全省精品思政项目重点扶持。学院积极响应“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拨云寻梦队”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本次实践活动得到云梦县文体新局大力支持和配合,受到云梦网专题报道,活动实践成果经由湖北日报网青春网报道。本项目获评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奖。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下面简称“数计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物联网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以及“软件工程”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还在计算机技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等两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00余人。数计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有突出贡献部级专家1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50余人,硕士生导师近20人,专业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达70%以上。另外,学院还聘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4人,校“常青学者”1人。数计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其中省级、校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各1个,校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室面积7000余平方米;省、校、院三级研究生工作站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室”、“应用数学研究室”等院级科研平台12个。数计学院还承担了省属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项目1个。另外,学院还和多家校外知名IT企业联合共建了1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数计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考研率不断增长,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蓝桥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00余项;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中,60%以上被浙大、南开、武大、华科、北邮、北航等全国重点高校录取;部分毕业生被华为、中兴、IBM、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聘用。近年来,数计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上,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3项;承担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项。科研上,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10余项,其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200余篇、ESI论文多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正式出版教材30余部。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始建于1999年,原名为土木工程系,2009年1月,经校党委批准更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土建学院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紧密围绕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总体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办学条件为保障,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具有相对完善的土建类专业体系,现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桥工程方向)、工程管理、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和岩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岩土工程学科为“十一五”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研究生1700余人,下设5个系(土木工程系、道桥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建筑学系和市政工程系)、2个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习实训中心)、7个研究所(多孔介质力学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结构与新材料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建筑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学院建有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工业化建筑部品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1个建设人才培训中心。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3人;拥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7人。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结构工程、建筑材料、力学、测量、土工、建筑物理、CAD与数值仿真、渗流力学等8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500万元,实验室面积3400平方米。建成的结构实验室在省内处于一流水平,新型复合建筑材料与结构工程实验室、渗流力学实验室为财政部共建资金资助的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日益改善的实验条件保障了我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始终以教学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以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土建类卓越人才为首要任务,高度注重大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紧紧围绕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建立了1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湖北省土建类大学生论坛、校大学生科研立项及土建学院SHI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近三年来,我院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共20余项;通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100多名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院、所的研究生。学院始终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院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已逐渐形成了岩土渗流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混凝土结构理论及应用、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路面结构设计与维护等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研究团队,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合计2725万元,公开发表论文71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234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6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其它省部级奖励8项。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共有12人在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湖北省建设教育协会等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现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渗流与渗控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武汉市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9所大学和研究团体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往来和合作关系,与全国二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关系。此外,学院还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2009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岩土力学与工程东湖论坛”等大型的、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重要学术会议。土建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工作,同时欢迎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我院。相信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于1984年,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4%;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600余人。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讲师27人,助教1人。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是湖北省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还被列为荆楚卓越人才计划专业。学院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能力强”和“具有国际化视野”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两大特色,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育人、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三大人才培养机制。拥有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会计学原理)。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2018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设立“大数据金融拔尖人才基地班”,依托经济管理类专业及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群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与大数据技术及其他专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食品科学与安全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还拥有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管理领域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会计硕士授权点;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武汉食品加工区研究生工作站、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有4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粮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 学院也是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市场分析实验室、战略分析实验室、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与金融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科研情报室等10个实验室。学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已签订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免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合作协议。与湖北省黄冈市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规模化基地,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百世物流合作建立物流管理实习基地,与武汉食品加工区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参与国家级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十三五”规划多项,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余部,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国家粮食局软科学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学院实行“一专一品”学科竞赛育人机制,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英语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奖励100余项。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办学协议。学院广聚社会资源。学院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黄冈市、中粮集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烟草、武汉食品加工区、万豪国际集团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咨询、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总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余省市成立了校友分会,各地校友分会成为经管学子的“温馨家园”。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11年7月,由原艺术设计系与人文科学系合并而成。是一个拥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科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行政管理、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八个本科专业、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设计学”和“农村发展”两个专业硕士点。
艺术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36人,占教师总数54.5%;博士及在读博士21人,占教师总数的32%;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教师达97%,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学位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配备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陶瓷艺术设计实验室、木工工艺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创意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艺术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机房等综合实验室10个;另有视觉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学中,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全国或湖北省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公开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0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
近年来,学院围绕学科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几年,先后主持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湖北省社科基金4项、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3项、其它省厅级研究项目近40项,科研进帐经费累计达12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有多项成果获省市教学科研奖励。
学院秉持学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力争抓住契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身的本科教育特色和优势,实现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简称医护学院)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起源为交通部长江航运卫生学校,主要为长江沿线港航医院、沿海远洋航运公司医院培养医生、护士及药学、检验等医疗人员。2000年3月国家政策调整,学校划归属地湖北省管辖后,学校整体并入武汉轻工大学,成立医护学院,同年开始招收医、护、药、检等大专层次学生,其后按湖北省整体部署,学校定位本科层次后,陆续停办所有大专,2002年起开始创办护理学本科,2005年在湖北省率先开办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2019年新增药学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600余人。办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年,现有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药学(与学校生工学院联合开办)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2019年开办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研究生100余人。学院享有学校丰富的思政课程、人文及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教学资源,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医护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拥有富裕的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及内、外、妇、儿科学等专业课程教师。学院内部专门教学人员37人,高端外专、楚天学子各1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近些年引进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师资学缘构成好,结构梯队合理。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康复治疗学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有院内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及康复实验室,设施齐全。校外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资源丰富,附属长江航运总医院,与学院同根同源,具有60多年的临床医疗、卫生防疫及医学教育的历史,在职职工800余人,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三级优秀医院,是湖北省认定的第一家脑科医院,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开放病床800余张。学院还拥有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0余所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学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院校建立有合作交流机制,师生出国交流机会较多。学院始终围绕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注重学生品德行为、文化礼仪、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训练。坚持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导向,长期组织开展以健康服务、助残敬老、爱心帮扶等为特色的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和以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礼仪和康复护理技能竞赛等为特色的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多年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社会影响力、武汉特别是大汉口片区的医疗资源和地域优势、畅通的学生高层次知名三甲医院的专业实习与就业渠道等,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拓展从业、考研、留学等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取得良好成效。学院控制办学规模,注重教学质量,毕业生受到行业和社会一致好评,就业质量高,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0年6月,下设七个教研室和三个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英语写作训练中心和出国培训中心)。现有英语和翻译2个本科专业,其中翻译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专业为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学院有一个翻译硕士(MTI)专业硕士授权点和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除专业教学外,还承担了全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英语教学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德语教学和雅思、德福培训任务。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另有外籍教师6人,师资年龄和学缘结构搭配合理,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占比达41%,6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硕、博士比例达98%。学院重视教学设施和实验室现代化建设,建有价值近1000万元的省级英语语言学习示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拥有先进的数字化和云语言实验室20间,同声传译会议室、训练教室、多功能讨论教室等各类实验室面积达到3000余平方米。配备了全PC自主学习区与学习区监控系统、卫星接收及节目制作与闭路电视控制系统,软硬件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师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和学习需求。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总目标,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国际化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武汉工业学院于2009年5月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3年4月,武汉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轻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亦于2013年8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另有大学生情商培育中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青年信仰与道德教育研究所、社会信用管理与评价研究院等。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 21人,博士21人,硕士21人,外聘湖北省楚天学者1人、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1人、原武汉轻工大学常青学者1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院全体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思潮,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12年)和硕士点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做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