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院系设置

2022-06-07 19:55发布

人文学院人文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之一,现设中文、新闻两个教学系,24个教学班,1104名全日制在校生。近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院以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为龙头,以文秘专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会展方向)和出版发行、新闻采编与制作、影视编导(艺术类)五个专科专业为两翼,努力打造文化和传媒类专业。学院现有教师52名,专任教师48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6名,副高以上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4%,讲师16名;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10名,具有硕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28名,高学历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79%。3人被西北师大文学院聘请为硕士生导师。1人获甘肃省高等学校名师奖、4人先后获甘肃省园丁奖、获甘肃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3项,获学校教学成果10项,1人获曾宪梓奖。学院还聘请了12位省内新闻出版、文化产业高技能人员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实行课内训练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以及实训课、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训和就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实践环节,形成了将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为了突出这一特色,学院构建起了由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课程、地方文化系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学院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特别是在文艺学、创作、比较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在《文学界》、《文艺争鸣》、《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中国藏学》、《文学评论》、《文学自由谈》、《南方文坛》等文学、语言类全国核心期刊及各大学学报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文学界》、《青年文学》发表作品10余篇,出版作品集两部,部分作品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出版译作2部,和译林出版社签约,正在完成中的译作六卷本《古罗马帝国衰亡史》接近尾声;出版专著和教材30多部。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0项;目前在研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5项。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先后与兰州电视台、新亚中学、兰州市十一中、《甘肃日报》、白银人事局、《大公报》、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北京天文馆、广州同仁教育集团、上海思研资讯有限公司、苏州世东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实习基地。成立了包括行业、企业专家、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合作机制。此外,还建立了22个校内外实训点,其中6个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保障。 人文学院有多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和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完善的课程体系,有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今后,学院将以本科学科建设为重心,注重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学院建成以培养文化、传媒人才为主的现代化学院。旅游学院旅游学院是学校为了凸显“文化、旅游、艺术、传媒”的办学特色以及服务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大省的形势下于2010年成立的新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30%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85%左右。其中,1名教师获得“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甘肃省园丁奖”称号,1名教师担任“甘肃省A级景区评定景评员”,2名教师担任“甘肃省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星评员”。2012年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学团队,2013年旅游管理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级旅游规划资质证书,在甘肃省旅游行业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学院现有在校学生900余人。建有导游情景模拟实训室、旅游管理模拟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酒店前厅客房模拟实训室、插花茶艺酒吧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实训室、多彩甘肃旅游摄影实训室、文物讲解实训室、化妆室、形体训练室、航空模拟舱实训室等。并且在北京,山东,上海等地设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设有旅游管理、旅游管理(英语方向)、酒店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涉外旅游、音乐表演(航空乘务方向)(本、专科)五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开办于1999年,是甘肃省内较早开办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之一,景区开发与管理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培养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人才的专业。音乐表演(航空乘务)专业是甘肃省首家开设的航空服务类专业。设有省内高校唯一的兰州文理学院导游服务管理中心(甘肃省旅游局批准)、兰州旅游商品兰州文理学院研发中心(兰州市政府批准)、同程产业经济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民政厅批准)、甘肃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西北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中心”,面向社会开展科学研究与旅游服务工作。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下设经贸、管理、会计三个教学系。现开设有会计统计与核算、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普通应用型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会计统计与核算为学校重点专业。学院拥有先进完善的财会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地方经济研究所。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上的个性发展、扬长教育”为理念,着力构建“按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培养体系,实现知识学习、传播、应用与服务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学院也以其“基础扎实、专业宽厚、适应性强”的办学风格和培养模式赢得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声誉。学院拥有一支结构优化、治学严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43人,高级技术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8%,国内外访问学者11名,另有部分兼职教师来自企业高层管理岗位,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多年来,学院教师发扬开放、革新、进取、拼搏的精神,随着学术交流的日渐广泛,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在学科建设、科研开发与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学院教师获得了“曾宪梓教学基金奖”、“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多种奖项;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四百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四十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课题多项,科研课题多次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省社科成果奖、中国企业管理大会“本土化案例教学奖”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一方面在校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通过财会模拟实验室、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实操练习;另一方面,对外加强校企合作、密切与各方的联系,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区域建立了20多处相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学院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探索工学交替、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学院已与兰州“九牧王”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拓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机制。为适应市场需求,学院在各年级各专业中继续推行“双证书”和素质拓展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富成果。2009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的各类校外创新竞赛和实践活动26项,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省级优秀团队1个,优秀组织奖2项,国家重点团队1个,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英语口语比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经过全院师生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已形成了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平均达到90%,根据跟踪调查的情况统计、分析,各地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中,称职率达87.53%,学院持续攀升的招生规模和良好的就业前景,为应用型专业的发展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师范学院师范学院是在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成立的二级学院。学院继承了原甘肃教育学院全心全意服务基层基础教育,为基层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的优良办学传统,培养学生成为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师德修养,胜任中小学课程教育教学和课堂组织管理的合格教师。确保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合格证等证书。学院现设数学教育系、教育与心理系、综合理科系三个教学系及数学教育、应用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物理教育六个教研室。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学前教育、心理咨询、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初等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七个专业。学院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有在职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0人,讲师24人,助教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共34人(含在读),94%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教育的背景,具有参与中小学教学教研实践的经历。学院现有数学建模实验室、心理实验室、幼儿教育专业技能实训室、普通物理实验室等省级合格实验室,能保证学生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训练有效开展。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育师经验,育师成果斐然,全省700多名省级中小学理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有110多人出自学院数学教育和物理教育专业,有130多名中小学校长和教育局长出自教育专业,为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学院专业教师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编著教材与专著50余部。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青年教师成才奖共20多项。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屡屡获奖。其中近几年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代表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二等奖。学院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心理学师资力量,并十分重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我院的心理教育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绝对优势,已成为我校的亮点和特色。学院全体教职工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为甘肃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外语学院外语学院为我校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专任教师60名,在读学生562名的教学单位。学院长期聘请来自英美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文化交流等课程的教学。教师队伍中现有博士2人,硕士44人,副教授12人,讲师39人。学院有二十余位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或硕士研究生先后留学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国际化、年轻化、高学历化。外语学院的师资队伍是一个业务过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团队。学院在办好英语专业的同时,还承担着全校公共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外语学院目前设置应用英语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一门(翻译实务),校级精品课程三门(综合英语、英语语法、导游英语)。多年来学生在专升本考试中发挥英语优势,跨专业报考,口径宽、选择广,是专升本考试升学率最高的院系之一。外语学院学生在“外研社杯”(前“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高职高专英语实用口语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竞赛等各类赛事中敢显身手,成就卓著。2012年我校选手刘阳阳、王正阳参加“第八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甘肃赛区决赛并双获特等奖,在全国比赛中分别获得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国家级三等奖;2013年我校选手鲜丽媛在“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甘肃赛区复赛中再获特等奖,于当年6月份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国家级二等奖的骄人成绩。外语学院已与多家涉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唐宫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立足香港,辐射全国,向东南亚拓展业务的餐饮上市企业,目前,已达成协议在学院设立“唐宫班”。中石油阳光国际有限公司隶属国有企业,随着与外语学院的深层次合作, 2013年我院首批海外就业学生,分赴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乍得、莫桑比克、苏丹等国工作。莘莘学子,一批批渐露头角,用自己的耕耘抒写着就业、创业的梦想。同时,学院还依托京沪地区其他企业,广泛开辟学生实习基地,努力孕育行业背景。一、专业设置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甘肃是旅游、文化资源大省,应用英语专业以培养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本专业设置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考虑关联性为原则,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对接、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和行业技能训练,学生一般打下了较坚实的基本文化基础,尤其具备了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的基本素养,为他们从事旅游、经贸、文秘、文化交流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基层一线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二、课程体系立足职业、瞄准岗位。应用英语专业开设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为形成学生基本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搭建平台,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开设专业必修课,延伸从业知识,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础,扩大积累,为从事职业奠定基础;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为学生职业发展确定方向,并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并胜任工作。化工学院化工学院现设有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和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三个专科专业,其中,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重点发展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为特色专业。学院各专业面向全国九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100余人。学院坚持“工科为主,应用为先”的发展方向,坚持“重基础、重实用、重技能”的办学思想,不断完善基础理论、基础实验、仿真实训、实操训练、岗位实习“五位一体”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发展面向化工、石油、环境、食品等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推行“双证书”培养制,开展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等职业技能培训,90%以上的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学院在全国八省区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16个,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呈现出就业层次高、专业对口率高、收入高三个特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人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6%。近年来教师获多项荣誉,1人获甘肃省级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甘肃省园丁奖,4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学院科研成果显著。化工新材料科研团队为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来,荣获省级及教育厅科技进步奖15项,完成省厅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4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SCI源论文和核心期刊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高校教材20余部。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3项,建成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5门,工业分析与检验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院教学实验设备齐全。化学化工实验中心为省高校合格实验室。实验室使用面积6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投资达870多万元。教学实验设备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学院教风优良,学风浓厚。学院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树立五种意识(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团体意识和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四种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做人能力和做事能力),实现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的有效结合。近年8名学生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获李政道奖学金1项。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参加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多人获得一、二、三等奖。学院连续四年被学校评为总体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获年度考核优秀学院,教学工作第一名。学院将在现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涵,大力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院现设有电子系和计算机系两个教学系,拥有符合市场需求、特色明显的电子工程类和计算机类的专业群,具有基本相同的基础课平台和实验平台,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现开设有1个本科专业和七个专科专业,学院的毕业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学院设有满足本科教学需要、面向全校教学的电信物理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数字媒体技术实验中心,下设电路分析、PLC、嵌入式系统、微机原理等20 个实验室,电子设计、控制系统开放2 个实训室、两个网络实验室和5 个计算机房,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际应用技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与长江三角洲、山东半岛等十多家电子类和计算机类大型企业共建了实习就业基地。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8 人,其中有教授3 人,副教授26 人,讲师25 人。教师中硕博文化程度的人员占教师总数的73%。学院注重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教师先后承担科研项目几十项,在国际三大检索、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和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0 多篇,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十多部,目前学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 个,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6 门,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及省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专利20 余项。7 人曾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学院现有在校生1200 多人。近三年来,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技能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达30 余项。学院承担着全校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及实验任务,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兰州文理学院考点。学院正在以专业应用特色化建设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面向文化产业,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创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政法系政法系是兰州文理学院直属教学单位,承担着培养法律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双重任务。设立法律、社区管理与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教研室。现有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司法助理、社区管理与服务四个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生700余人。政法系有一支专业素质高,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2.2%;讲师18人,占专任教师的54.5%;助教1人。教师学历层次高,现有博士4人,硕士17人,高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3.6%。法学专任教师中有律师3人。教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缘结构好。教师师德好,教学水平高,我系两位教师获甘肃省“师德标兵”荣誉称号,一位教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家核心刊物2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美术系美术系由1992年建系的甘肃教育学院美术系与2000年成立的甘肃联合大学艺术系合并而成,是我省较早开展美术教学的院系之一。在二十年的办学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培养毕业生2700余人。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省内外各专业领域,毕业生中涌现出众多行业精英,有数十位毕业学生现在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铜仁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等高校任教。现开设环境设计本科专业1个。广告设计与制作、美术2个专科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我省唯一艺术设计类省级特色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兰州文理学院重点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开办于1993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教学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0人,“双师”资格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形成了职称、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先后聘请全国专业领域的知名教授、工艺美术大师及企业一线兼职教师15人,为开放办学与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共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艺奖”、省文化厅、省美协“金驼奖”、省教育厅“青年教师成才奖”、教学成果奖9项;参加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3项。教学成果突出,学生作品2013年获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指委“优秀毕业设计”金奖;在2013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甘肃赛区”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并多次获得“甘肃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项;在各类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参与社会设计项目百余项。在课程建设上美术系成果丰硕,现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音乐舞蹈学院创建于1998年,是教育部表演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甘肃分委会所在地,现开设音乐表演本科、音乐教育(幼教师资方向)专科、舞蹈表演专科三个专业,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是专业建设思路,“会教、会弹、会唱、会表演、会组织、会策划”是培养目标;突显“音乐辅修舞蹈”的培养模式;坚持“音乐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艺术实践实训能力的锻炼;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在复合型、应用型上下功夫,使学生既能站得住讲台、又能站得住舞台,为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现学校“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办学目标和方向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一支专业技能、教学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6名,其中教授3人,国家一级演员1人,副教授6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12人。著名敦煌舞创始人高金荣先生为我校驻校专家、还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甘肃广电总局、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歌剧院、甘肃省陇剧院等著名专家、学者、行业人士为我院兼职教授。设有西北地方音乐舞蹈文化研究所、设声乐、器乐、理论三个教研室和一个艺术实践中心。近年来,教师在《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音乐创作》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发行专著、DVD光盘11部(7张);获敦煌文艺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社科成果奖6项,师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级各类音乐赛事中获奖。积极为师生搭建艺术实践锻炼的平台,成立了民乐队、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积极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从事教学、表演和群众艺术活动管理策划的复合型人才。教学设施现有音乐楼一栋,各类乐器、演出服千余件,琴房、音乐厅、电脑音乐制作教室、录音棚、舞蹈排练厅、奥尔夫实训室等基础设施齐全,建有7个实践实习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习需求。体育系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甘肃教育学院体育系及甘肃联合大学体育教研室,是甘肃省高等学校创办成人体育教育专业最早的院系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依据我校的办学职能,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实现了体育专业的转型,历经全体教职工多年来的辛勤耕耘和培育,体育系已发展成为初具现代化规模的甘肃省最重要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国家级裁判员1人,国家一级裁判员8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国家级游泳教练员、裁判员3人,国家级桌式足球教练员、裁判员3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合理。近年来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承担并完成学校和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学校与教育厅科研成果奖15项。目前,有一个专业(体育保健),5个教学班,242名学生。多年来,体育系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专业建设,狠抓教学管理,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教学平台,拥有一支优秀的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教学团队,突出了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敦煌拳艺文化、舞龙舞狮运动、已经代表学校走出国门的桌式足球运动三大特色建设,逐步形成了主修与辅修并举的多元办学格局。教学中强化“三说”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宽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科学素质,更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可取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证书”、“体育保健按摩技师证书”(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拥有此证书后可在全国各地的体育经营场所担任教练员、健身指导员、康复保健师等工作,同时还可以取得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员证书。近年来与兰州市国民健身促进会合作办学解决学生的就业,使体育系学生就业状况一直在学校处于前列,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近二年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报考人数比往年增加了两倍。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体育系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资源总量不断增加,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科结构渐趋合理的专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