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系设置

2022-05-28 21:57发布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和工会学院组建而来,是学校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工运与思政等6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18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为硕士生导师,多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学院及教师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精品教材团队等众多荣誉。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前身可追溯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时期的苏共党史教研组;1954年9月经全总书记处批准,扩建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88年,学校决定成立理论部,下设哲学、科社、党史革命史三个教研室,后历经理论基础部、基础部等发展历程;2015年,从基础部中分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成为学校独立的二级部门;2019年,整合工会学院有关工会理论研究和工运史研究方向的优势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共同组建成具有工会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3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顺利获得教育部新增专业备案。学院教学与科研基础扎实。面向全校研究生、本科、劳模班、高职等不同层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必修课。突出工会与劳动特色的“与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面对面”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地方工会、学校各级各类项目340余项,在《光明日报》《人民论坛》《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均设在该院。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继承学校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工运特色与红色基因,有效依托中华全国总工会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等独特教学资源优势,对焦新时代社会和行业人才需求,围绕“工会+”“劳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工会特色。拥有各类数据库4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10余个,与企业联合建立了部分专业实习、实训中心,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了协同发展机制。未来,学院将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工会特色鲜明、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育具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管理人才。

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是学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和工运事业发展需要,旨在做精做强社会工作专业,从工会学院中独立设置而来。学院下设社会工作系、社会学系、心理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员工18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教授2人,副教授8人,专任教师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担任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始于1998年教育部批准举办的成人本科(劳模本科班),迄今已培养600余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学校首批招收普通本科生的专业之一。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在教育部“双万计划”中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北京市教委继续教育特色专业评审中入选“北京高校继续教育特色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劳模本科班)教学团队入选“北京高校继续教育高水平教学团队”。2020年3月,学院新增社会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的备案和批准,将与社会工作专业融合发展,打造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发展特色。学院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教学与科研交流,目前与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中国社会报社、北京超越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所等近20家单位和机构建立了教学和科研合作关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北京市民政局提供业务指导的北京社会工作学院均设在本学院。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与业界、工会系统和政府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担任教师的毕业生超过25人,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创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近20家,5人以上被选为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是学校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骨干学院,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院,拥有劳动关系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两个普通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541人。学院开办公共管理(MPA)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硕士,在校研究生61人。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是国内劳动关系学术领域最早的开创者,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制度转型的推动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劳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8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90%具有博士学历,拥有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多人担任中国劳动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产业与劳动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两个专业长期针对劳动关系领域的重大课题展开攻关,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委省政府、北京市总工会等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积极姿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劳工组织以及美国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韩国劳动研究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与大众汽车集团、国家电网、北京建工、北京地铁等各大型企业集团有着多方面的合作。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五个重大进展:一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二是2009年7月,由本院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三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四是2012年7月,本院参与建设的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五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于2013年招生,是学校第一个硕士点。2013年6月和2018年11月,本院积极参与了学校本科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其办学思路和特色专业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六是2019年12月,在国家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围绕首都“四个中心”的发展定位,着力为全国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手段与技术,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从事劳动风险防范化解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北京建工集团、二商集团、华联集团、翠微集团、北京移动、中智集团、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总工会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自主性人才培养平台,发起举办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深化专业学习。2019届毕业生共计119人,1人未就业,落实去向率99.16%。国内升学10人占8%;出国出境学习17人,占14%;考取公务员7人占5.9%。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将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的目标定位是努力发展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研究生教育,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劳动关系和企业管理领域质量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具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先后开设了工商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劳动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目前,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专职教师35名,在校生800余名。经济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勉、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有博士学位的25人,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学历背景,已经形成了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较高专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经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学风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各专业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培养特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面向未来,经济管理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主导,学科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经管人才而不懈奋斗。
法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成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劳动法学系”,由新中国劳动法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关怀教授创办。1992年更名为“法学系”,2016年8月改为“法学院”。三十年多来,法学院一直以劳动法为专业特色,着重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为社会和各级工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法律专门人才。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与十几个司法实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目前法学院有四个教研室,并成立有劳动法和工会法研究中心,在劳动法教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是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理事单位、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于2019年5月。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2003年的公共管理系。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共中央把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重任交给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了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保人才的培训,其中诞生了学校第一批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教师。1989年,学校建立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该专业在存续的10年间为工会理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999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012年公共管理系新设立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5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公共管理学院目前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项目,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研究生、基层公务员、社会组织和企业管理人员,并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创业者。经过不断建设,公共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科等各方面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公共管理学院现有教师2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11人;拥有博士学位24人,占教师总数的88.89%。现有行政人员7人。多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科研能力强,学院倡导教学与科研并举,院属各研究所依托一批高素质、充满激情的师资队伍,承担了数十项国家、中华全国总工会、部委、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层次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对外交流,每年都会拨出专门资金资助学生。未来,学院将开拓更多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
安全工程学院
学校职业安全卫生人才培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前苏联劳动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工会干部开展劳动保护培训。1984年学校设立劳动保护管理系,成为全国最早设置安全卫生相关院系的大专院校之一。200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安全卫生”特色专业,开始全日制专科人才培养。2005年9月学校成立安全工程系,开设“安全工程(劳动安全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9月,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国家急需应急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增设“安全工程(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且该专业方向于2016年进一步开始了“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人才培养。安全工程学院于2010年增设“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成为“职业卫生工程”人才培养的先行者。201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职业卫生工程”本科专业首次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学校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家设置该专业的学校,该新增本科专业填补了我国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人才培养的空白。2019年4月,学校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分别开设安全工程(劳动安全方向)、安全工程(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和职业卫生工程专业。至今,安全工程学院形成了一支具有28名教师的教学团队,在校学生500人左右。安全工程学院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与美国、台湾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2018年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签订“3.5+1.5本硕联合培养协议”。根据此协议,该学院学生通过在学校3年半和在宾汉姆顿大学1年半的学习,5年时间内可获得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学位和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的硕士学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安全工程学院注重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设有化学危害检测、物理危害检测、安全人机工程、防火防爆、个体防护、安全信息等13个实验室。此外,该学院与国家卫健委职业安全卫生中心、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化工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精工实习基地等一批校外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2019年8月,该学院负责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理化检测中心”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为该学院开展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安全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始终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打磨已经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鲜明的特色。该学院毕业生广泛受到社会欢迎,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9.3%,2018届为99.2%,2019届为99.19%。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20%的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28.19%进入大型国有企业,41%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10%考取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安全工程学院热切期待着新学子的加入,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一个人文艺术教育中心(校属院办)、一个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校属院办),两个研究所——中国职工舆情研究所(校属院办)、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多年来,文化传播学院师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不俗成绩。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学院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4月视频课“语言的力量”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截至2020年,学院共获国家社科基金1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9项,北京市社科基金2项,北京市教改2项,中华全国总工会重点课题3项,在学校各学院中10年来保持总数第一。文化传播学院有42名专任教师,13名兼职教师。教师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名校,学养深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专业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文化传播学院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新华网、《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以及许多特大型企业集团文化宣教部门为实训基地,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英桥学院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目前设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和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等专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67人,专科学生848人。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模式,与多家高星级酒店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展开对于学生的培养。每年为旅游酒店行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教授1名,副教授8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兼职教师均为国内酒店行业专家。学院建设有酒店综合实训中心、实训咖啡吧和茶吧、餐饮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餐饮实训中心(食品烹饪操作加工室)、语音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10多项专业实训设施。学院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课程设置上宽专结合,既面向就业,又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需求。学生在全校乃至全国性多项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体现出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现已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重视和社会赞誉,如今许多毕业学生已成为酒店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酒店管理学院将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把教学质量、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满意、行业及社会的欢迎是酒店管理学院办学的宗旨,全体教职员工将努力把学院办成学生成才率高、行业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受欢迎度高的国内一流酒店管理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19年7月,由原数学与计算机教学部和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控技术两个专业联合组成,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响应国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号召,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办学定位精心筹办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学校前期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毕业生遍布微软、百度、华为、搜狗、美团、京东、顺丰、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院下设四个教研室、一个中心和两个研究所,分别为: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数控与智能技术教研室和数学教研室;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大数据与安全研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研究所。工程技术训练中心配备了多个配置丰富的计算机房、网络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虚拟云平台、金工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数字控制与智能制造实验室、以及形式多样的分组教学教室,能够很好地满足计算机本科专业的教学需要。学院非常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拓展与日本、欧美等国外高校的友好交流,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学习、小学期研修、专业夏令营、攻读硕士研究生等多种形式的出国学习机会。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作为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已为学校150多名毕业生提供了赴日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两校将继续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出国进修平台。同时,学校也正在积极和其他欧美高校商谈合作事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展望未来,应用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凝心聚力,进一步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毕业生搭建高质量的就业和研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