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院系设置

2022-05-03 16:17发布

人工智能学院在原信息工程学院基础之上于2018年6月成立,学院全面遵循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围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及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设有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三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66人。2019年7月成功获批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学院建有物联网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等相关专业实验实训室18间。人工智能学院现有专兼职教职工近100余人,其中:三级教授5人,研究员1人,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28人,硕士学位教师共49人。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9%以上,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结构等基本合理。专职辅导员11名。近五年来,教师出版教材6部,指导学生获奖共200余项,国家级奖2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校级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共9项,软件著作权2项,横向课题1项,教师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技能型专科教育的新模式,实现毕业生高薪就业。
 软件与区块链学院于2020年7月成立,秉承学校“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模式,以培养区块链技术、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计算机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现有专业区块链工程、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两个专科专业,开设了大数据技术、移动应用开发、区块链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学院在校生2200余名。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与培养,建有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创新创业联合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移动应用开发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等。设有区块链工程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以上32人,教授4人,双师型教师占34%。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积极建设华为鲲鹏产业学院,培养高技能创新型鲲鹏人才,成为华为鲲鹏行业及智慧城市产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另外,同北京千峰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微软等企业合作,深度融合,共建专业,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件,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市厅级课题7余项,主编规划教材4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大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8 项,三等奖17 项。
 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积极围绕智能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学,目前设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机器人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6个专科专业。同时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培共育、共生共赢的理念来整合资源,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与国内上市公司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有大族激光校企合作班.智能制造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87余人。学院拥有一支业务能力较强的管理团队和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共有专职教师31人,专职外聘教师24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历16人,硕士学历18人。双师型教师9人。学院有先进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汽车实训中心、普通机械加工中心,数控实训中心、机器人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室等,实验室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设备仪器总价近3000万元,拥有先进的3D打印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实验室,完全满足智能制造创新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条件。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供需比例约为1:5,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5%,优质就业率20%以上,且逐年稳步提升。近两年来,学院共被录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近 53人;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如“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民办高校首次),2021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三等奖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近几年学生申报专利数119项。 
 建筑工程学院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筑工程市场建设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城市化服务建设为宗旨,围绕实现城市、市规划建设、城市美化绿化功能设置专业。现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三个统招本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四个统招专科专业。学院在校学生1600余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的建设与培养,设有土木工程(本科)教研室、工程造价(本科)教研室、水利水电工程(本科)教研室、建筑工程技术(专科)教研室、装饰与园林(专科)教研室等5个专业教研室。已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具有“双师”应用型人才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以上22人,教授7人,博士、博士后9人,讲师以上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师资总数的90%以上。学院拥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校内建筑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已建成工程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设计与信息实验中心等7个专业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以及建筑CAD制图实训室、建筑BIM实训室、建筑模型认知实训室、楼宇智能化实训室等4个实训室。基地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教学设备共计825台套,仪器价值900余万元。设有模拟建筑工地现场直观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教学等三大教学模块,实现理实一体化。对外培训服务先后完成了测量中级工、高级工、CAD中级、高级操作员等多项技能和职业技能鉴定。满足建筑工程学院所有专业的正常实验实践教学要求以及建筑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实习实训培养要求。同时采取市场化运行模式,强化产学研相结合,在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工程设计、测量测绘与地勘等专业领域提供广泛优质的社会服务。建筑工程学院先后与全国数十家建筑施工、工程设计、造价咨询、园林装饰等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人才输送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校企联盟关系,能够为我院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指导机会。通过实训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工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和明显增强。学院高度重视科研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生产服务能力,以科研服务和生产应用推动广大教师的授课水平。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数量与层次不断提升,应用研发水平持续提高。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件,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市厅级课题十余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发表科技论文一百余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0余项。建筑工程学院着力秉承学校黄玉林董事长独创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模式,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城市建设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运行机制。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准,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建筑工程学院将伴随着我国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而不断前进、发展和壮大。 
 国际商务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涵盖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日语,下设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的特点突出,学科建设的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国际商务学院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学院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组建了一支多元化、高学历、教学见长和科研并举的高水平优质师资团队。学院现有多功能商务仿真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2020年3月23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于学校正式签约,于我院联合打造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校企双方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协作,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将做到课程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致力于打造跨境电商人才、管理人才和数字人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数字贸易中的优势,并由阿里巴巴集团内相关领域的专家、高校导师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财经学院现有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和会计学三个本科专业、大数据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与服务以及大数据与会计三个专科专业,在校生规模2173人,其中本科生占比达到了76 %。目前,学院拥有一支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结构逐趋合理,整体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共104人,其中专业教师80人,政治辅导员15人,专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7人,实验员2人。在专业教师中,专任教师48人,兼职教师32人。专业教师中,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讲师21人、助教24人;博士11人、硕士55人;高级职称比46.25%,博硕士比82.5%。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按照“三元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一是秉持学科交叉的理念,着眼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强调“外交叉”与“内融合”相结合,实施顺应新文科发展趋势的复合型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外交叉”,即依托学校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优势学科,开展金融科技、大数据财务、智能会计等特色方向的人才培养。“内融合”,即利用学院金融、财务会计学等学科优势,建设大财经的学科交叉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融通人才。二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课程实践教学外,还构建了以“专业实践”、“科研实践”、“竞赛实践”和“社会实践”所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加强学生综合人格素养提升。财经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涵盖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工程,专业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突出,学科建设的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会计基础实训室、金融综合实训室、财务共享实训室、大数据财务实训室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依托用友新道数字财经产业,学院携手行业龙头企业用友集团,共同成立了江西省首家用友新道数字财经产业学院。依托用友深厚的产业资源以及新道科技丰富的教育服务经验,构建了数智财经实践教学中心,联合培养“云财务管理会计师”,学生将学习到财经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和课程,为社会培养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优秀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教育学院的前身教育与体育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2021年9月,教育学院与体育学院独立分设。教育学院开设学前教育本(专)科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2个专业教研室。教育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学校“三元育人”教育理念,以建设办学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体系为目标,以建设一支与学院专业建设、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稳定而优良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大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体育学院创办于2005年,前身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2014年学校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专科学生;2018年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并为教育与体育学院;2021年10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正式成立。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7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50人,高级职称教师24人,三级教授4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体育学院下设体育教育教研室与公共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体育学院本专科专业课程和全校普通专业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有在校体育生617人,在校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屡获大奖。其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全民健身操舞联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多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篮球比赛冠军;江西省大学生足球比赛曾获五连冠;江西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获十多个单项冠军,三个单项破省记录;江西省大学生国际标准舞冠军3项等。科研方面,近四年共发表核心论文10篇、省级论文108篇;承办省级课题13个、横向课题1个、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一个、申报专利15项;参与主编教材4部等。体育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近知、近仁、近勇”的校风建设;坚持“刚毅坚卓,博学守约”的院风建设;坚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公共体育为基础,以体育教育专业为重点,以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坚持发扬“参与体育赛事,培养实践能力,强化体教特色,提高综合素质”的立学特色。基本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等“双技能”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素养,能胜任中小学体育工作,社区体育服务与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体育人才为宗旨的办学模式。积极搭建师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基层、服务基础的教育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把体育学院建设为南昌市基础体育师资培训基地和社区体育工作者培训指导中心,力争在江西高校中建立良好的专业影响力,力争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刚毅坚卓,博学守约”的育人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赶超越,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全面推进体育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建设成区域领先、省内前列、全国同类院校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体育专业而努力奋斗! 
 一、历史沿革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99年江西财经理工专修学院成立的美术系。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2015年成立;光华宝石矿物资源学院是2019年由德籍地质学家刘光华博士国际团队成立的教学与科研分院。2021年12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国内外宝石、矿物高端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将光华宝石矿物资源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合并,以“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为目标,成立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旨在开拓艺术设计专业依托宝石产业发展的新领域。二、学院概况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我校“三元育人”办学理念,通过进行学科交叉、艺工结合的新工科建设,构建“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产教融合教育体系,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单位。四位一体包括:采用“自然资源+艺术设计”跨学科“艺工”结合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依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珠宝鉴定中心+大师工作室”的实训科研平台;围绕“自然景观保护与利用+自然类博物馆及宝石展陈创意与设计+宝石矿物文创产品及其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校企合作实践与推广”的全产业链专业服务新方式;立足本校辐射周边,对自然资源文化科普及开发利用起到引领与带动作用。学院现设:宝石及材料工艺学、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和新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三、教育教学我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近年来持续对教学条件进行不断升级与改造:改建高质量专业实训室9间,新增高配专业制图电脑200多套;新建集教学、科普、展览展示功能的博物馆矿物宝石展厅与古生物化石展厅共21间,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院教师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10余部;获批省级课题立项10余项;校级精品课程10余门;在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众多教学与科研成果。在校学生专业作品累计在校级以上各类专业竞赛中入选、获奖300余人次,在行业内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度。我院与国内外10余个一流大学与机构达成了合作办学的协议,其中包括中国地质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并邀请了5位院士与知名教授兼职培养师资与合作科研。四、社会服务通过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我院引进国内外行业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打造学院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院已与自然资源部国检珠宝培训中心(NGTC)、著名台资企业石头记珠宝有限公司、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国际珠宝城、江西国匠王府珠宝有限公司、景德镇谦卑堂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大汉窑)、武汉地学之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脚爬客)、匈牙利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台湾旅游协会、台湾中央宝石鉴定有限公司(TCGL)、创恩宝石企业有限公司(CGCI)、聚成金银珠宝(JCJ)、全球宝石鉴定研习中心(WGIC)等二十余家省/境内外相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培训、实习实践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助力我院产学研协同发展。我院着力打造依托自身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中心已立项为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于2021年落成并面向社会开放,先后获批南昌市、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来访团体80余场,接待观众近2万人次。 
 音乐学院建于2001年,现设有音乐学(师范类)、戏剧与影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本科专业,以及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空中乘务三个专科专业。设有三个教学系:音乐系、播音主持系、戏剧与影视表演系,及其下设的六个教研室:理论与器乐教研室、声乐与合唱教研室、钢琴教研室、舞蹈教研室、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表演教研室,和一个艺术实践中心。学院有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外聘专任教师19人;师资结构方面,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14人;博士(含在读)4人、研究生学历81人。学院现有在册学生1855人,分为58个班级进行管理。学院建有钢琴(双钢琴)实训室240间、数码钢琴实训室2间(82台),表演及舞蹈实训室12间、中小型演出及排练场所6个、小型演播厅1个。学院拥有6300平方米的现代设施齐备的音乐厅,可容纳1200余名观众,能举办高水准大型歌舞晚会及各类文化学术活动。优美的环境,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学院创新办学理念,凝练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三元育人、养德修为、五育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紧扣专业应用,强化“三团一剧”(青云合唱团、辰林国乐团、大学生艺术团和剧目“支部建在连上”)的建设,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为本、红色文化立志、校园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建设了“三团”和“一剧”(共演一台戏)的学生实践平台,并与江西省歌舞剧院、江西省话剧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特别是中国合唱协会江西合唱基地落户我院,是江西省唯一国家级合唱基地,也是全国唯一落户高校的合唱基地。学院与省话剧团共演话剧《支部建在连上》,使课堂理论教学延伸到舞台艺术实践,让师生在剧中学习,在剧中成长、成人、成才,形成了学校品牌,彰显了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