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成绩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0-09-22 09:25发布

1条回答
人生如梦似过客
1楼 · 2020-09-22 15:00.采纳回答

一、被动学习,为做作业而做作业



  成绩不好的同学有很多人不习惯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他们不习惯自习的时候独立、自觉学习;同时他们却喜欢上课开小差,自习的时候讲话、睡觉……有的同学甚至是吃饭都没有好习惯—他们不喜欢吃正餐,而是喜欢吃零食、垃圾食品等等。



  进入初中后,很多同学学习时一副有心无肝的样子,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初中阶段,布置作业的目的相对简单,而且大部分的知识很容易就能在课上被同学消化,课后作业更多起到一个巩固、拓展的作用。



  对部分初中生而言,在扎实理解掌握各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巩固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课上多听老师的讲解思路,课后多思考、复习,理清思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这种习惯的养成,将对今后进入初三后的中考复习,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吃不透,抓不住学科特点



  不少同学求胜心切,希望各个学科、各个知识点都能学得面面俱到,结果样样都抓,样样也没有抓牢,“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应该说每门学科的作业布置,都是结合课程重点来的。有基础题,当然也有提高题。有些题目可以选择不做,作业贵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时间可以是放在学科重点上来进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业不仅高效,而且高质量。



  三、忽视基础,题目做得多而杂

 初中学科增加了,自然作业也会增多。许多同学漫无目的地做题,最基本的东西还是学得模棱两可,没有过关,经过大量做题以后,反而巩固了或者默认了某种不正确的认识,但是自己却没有发现。

  说得直白一点,初中日常的学习是为中考打基础做准备的,而近几年中考越来越注重在基础之上考查同学们的能力,只有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题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业的过程当中,要多做基础题,由基础题再到提高题、到高难题等,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题的能力。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适当的课外辅导练习也是需要的,最好每个知识点都对应的试题练习,强化课后作业的效力。

  很多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四、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不少初中学生表示很苦恼,“我每回做作业都很认真,可是成绩还是上不去”,这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高效做作业的三步骤: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面前的问题;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后要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第三步是“归”,就是将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回归到书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这三步来走,上课时结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多想多问,课后做好配套练习,有不明白的及时记录、发问、解决。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有的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五、不善归纳总结

  不少初中生存在这样的误区,尤其是初一学生,还处在小学的学习模式当中,对初中的学习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认为课上完、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了,这堂课学习到的知识点下次课老师还是会再讲到,即使不讲,多做做同类题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视日常的总结归纳。

  真的是这样吗?初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非灌输记忆。

  每次做题比较陌生的同学,基本上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作业当成一种负担。潜意识中不愿意回顾、不愿意总结,久而久之,也就不会了。毕竟中考渐渐临近,这时候要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强烈的引导自己要去回顾、要去复习。通常坚持2周后,就能克服这个毛病。

  一定要把这些题抄下整理起来,包括错误、不严密的地方都一个字不改的抄下。并在旁边注明丢分原因,是计算时错误?是条件漏了?还是题目理解错了?在错题旁边注明原因和当时是怎么想的。一般来说,能抄下5~10题左右就能改正这个恶习(视错漏程度而言),从而达到会做并且全对。

  六、上课一听就懂,其实没有真懂

  学习是从认识到自己不懂,或承认自己不懂开始的,直到学习者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为止。一旦自己认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学习的过程就戛然而止了。

  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

  太多数的同学忽视了这个问题,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以后自认为“懂了”,学习过程即告停止。以至于不在课堂上适当记录笔记,晚上自修时不再复习当天上课的内容……

他们自认为自己上课是听懂了的,没懂自认为懂会导致学习半途而废。有一部分同学,他们会承认自己不会,他们的学习第一次往往以失败告终,但没有补救的措施,没听懂课堂知识,造成以后的课都听不懂。

  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为学懂的话,只要不达到第十层台阶,任何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成功的路上尽是学习“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懂的时候,学习停止了,这时候,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峰。

  这样,当时认为学懂的知识,其实根本就没有掌握,考试的时候考不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现象,拒绝继续深入学习,存在浮躁的问题。

  七、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

  很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翻几页就算是看过了,无法深入看书。考试时候遇到自认为会做的题目,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也得不到满分。

  这其实也是浮躁造成的,应静下心来看书,应分两种情景看书:

  课前看书,目的就是寻找课堂学习的问题。

  预习时先要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自己来个预测。课本上为什么要编写这些内容?接下来学习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查一查自己继续学习的困难原因是什么?是原有知识基础问题,还是理解问题?如果是基础问题就要自觉补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决;如果是理解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去解决。

  课后看书,通过课堂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新问题。

  复习时先要想一想,本节课与已经学过的什么知识点有联系?这个部分的知识学到这里,接下来应该学习什么?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学的内容有逻辑规律地罗列出来?对应有哪些典型例题?

  八、题目拿来就做,题目要求都没看清

  有一部分学生做作业或考试时没有仔细审题,就急于动手解题,经常在题目没看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等到题目做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

  失败的人都会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会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但下一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要停在当下,不要急着往前走。

  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边审题边思考:这个题目考什么知识点?给出的直接条件是不是能够解出题目?有什么隐含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解出问题?

  九、拖延症太严重

  拖延症可以说是大家的通病,特别是对于男生来说,相对于女生来说比较浮躁,不能深入性的进行学习,知识的理解都知识局限于表面。这种情况呢,就要求大家首先回归于课本,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再深刻的理解一边,比如说课本中的二级结论都自己亲自动手推导一边,弄清楚结论是怎么来的,这样才会记忆深刻。

  把课本中的知识梳理过后,就找专题类的试卷或者试题,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每一单元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几道试题来进行检验,看知识是否真的掌握牢固。

  十、沉迷于手机和网络

  初中生都接触过网络,而且会越来越普遍。但有的初中生却完全缺乏自制力,心思整天都花在玩上,甚至是牺牲学习和休息时间偷偷玩手机。

  有的初中生把手机当成了形影不离的宠物,手不释“机”。上网、聊天、发微信、听歌、看书、刷微博……老师在上面认真讲课,他在下面认真玩手机;自习的时候,别的同学在认真学习,他却全神贯注地盯着虚拟世界……长此以往,你的手机将会降低你的视力,更会降低了你的成绩。当然不是说要对手机抵制,而是要用的适当,别把时间都浪费到这上面。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