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分)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①人皆伏其精练()②旬日子方皆尽()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小题2:翻译。(...

2023-05-31 21:13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一)(14分)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
①人皆其精练         (           )    ②旬日子方皆尽     (           )
③及反,市罢,不得履。(           )    ④吾剑之所从坠   (           )
小题2:翻译。(6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2分)
                                                                                   
                                                                               
小题4: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2分)
                                                                               
                                                                               
1条回答
Absurd [荒谬]
1楼-- · 2023-05-31 21:23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①伏:同“服”,佩服。②旬日:十天③遂:终于④指示代词,这儿
小题2:①聪敏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被称为“文”。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③除非是正午和半夜,其它时间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到。
小题3:言之成理即可。示例: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小题4:①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②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解题思路
小题1:①伏:同“服”,佩服;②旬日:古今异义词,十天;③遂:一词多义,终于;④是:指示代词,这儿。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敏”(聪敏)、“而”(并且)、“耻”(以……为耻)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雷”(雷声)、 “拟作”(比作)、“舞空”(在空中飞舞)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3)时,要注意把“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曦月”(太阳和月亮)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意思是在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素湍”、“ 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将春冬时节的水写得有生气、有活力。
点评: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小题4:试题分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难道不是很快乐吗?由此可以看出,交朋友要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并且以交到这样的朋友为乐趣。
点评: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知道写文章(段落、情节)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它不仅要求了解内容,还要了解作者的口气,分析作者的叙述方法,这样才能推断出写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