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023-05-30 03:38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用“/”给下面两句划分朗读停顿。(2分)
⑴ 见 藐 小 微 物                   ⑵ 盖 一 癞 蛤 蟆 也
小题2:下面四句中划线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2分)
A.至B.试以足C.项为D.驱别院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4分)
⑴明秋毫 :                           ⑵项为之:
一癞蛤蟆也 :                       ⑷数十:
小题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5:文中记叙了哪几件趣事?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3分)
                                                                            
1条回答
祁小贝R燕鸣
1楼-- · 2023-05-30 03:56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⑴见/藐小微物   ⑵盖/一癞蛤蟆也
小题1:A
小题1:⑴看清 ⑵同“僵”,僵硬 ⑶原来是 ⑷鞭打
小题1:⑴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⑵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小题1: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解题思路
小题1:(1)意思为“看到微小的事物”;(2)意思为“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原则,⑴见/藐小微物; ⑵盖/一癞蛤蟆也。
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A、动词,到---去。B、代词,代鞋子。C、代词,代“观看景象”这个动作。D、代词,代“癞蛤蟆”。故选A项。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1)“察”根据语句意思为“看清”,不能理解为“监察、细察”等。(2)“强”为“通假字”,同“僵”,僵硬。(3)“盖”,作为句首语气词,根据语境,意思为“原来是”。(4)“鞭”为“动词”,意思为“用鞭子打”。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故是所以的意思,之为的的意思”,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翻译(2)时,注意“之为无意义,向为想象的意思,则是那么的意思,或千或百是成百上千的意思,果然是果真的意思”,好药补出省略的主语“我”。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样几件事,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关系。
点评:概括文言文的内容,关键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进行概括即可。如本文围绕“趣事”在文章的“2---4”小节中进行概括即可。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