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那树》中的文段,完成小题。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

2023-05-04 11:14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那树》中的文段,完成小题。
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七十哩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与树为邻的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气,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气喘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原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的每一平方公分仍绿。绿世界的残存者已不复存,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上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年轮站定,看着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画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豪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眼睛了的同伴,她表现了乡村女子特殊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告诉体内的寄居者。于是小而坚韧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牠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离巢时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匝,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她们来参加了树的葬礼。
小题1:选文具体叙述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分)
小题2:选文为什么用传说表现大树叹息和蚂蚁搬家这些内容?传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作者细致描述“蚂蚁国”里的事情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选文语言富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试举例品味。(3分)
1条回答
好穷小子
1楼-- · 2023-05-04 11:22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醉汉驾车撞树 电锯锯倒树身 蚂蚁搬家 这些事件前后顺承关联,醉汉驾车撞树是后面事件的原因。
小题2::事情不确定,可能是道听途说;事情很奇特,增加说服力;借引用自由抒发感想。引用传说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题3::一方面在于说明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富有灵性,一方面创造一种悲壮气氛,以动植物的友爱与人类的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敬意和愤慨之情。
小题4:示例:“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运用“咬”“嚼”“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展现大树生命遭到杀戮的惨不忍睹、耳不忍闻的情景,包含着强烈的控诉和深刻的同情。
解题思路
小题1:
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哪些事件”,不止一件,“有什么联系”,指事件彼此的关系,分析思想它们的联系点。
点评:本题不难,所学课文,事件清楚。概括事件,主要抓住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结果,用简洁的语言将几个要素信息有序的联结起来。
小题2:
试题分析:引用传说,一般来说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有时也是为了强化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本文中就是在强调“树”的变化对“蚂蚁”生活的巨大影响。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作者引用传说的用意。理解文章中一句话或一个细节的作用,往往要思考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写作意图这个大环境中理解具体的问题。
小题3:
试题分析:从蚂蚁与树的关系和作者对蚂蚁的情感态度两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而作者的情感态度又与本文的主旨有紧密的联系。
点评:本题有难度,这些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到一定的深度。阅读中理解文本中的一些问题,有时只分析文字即可,有时则要走出文本,将文本内容所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思路拓展。
小题4:
试题分析:选择描写性语言易于品析,从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和表达作者情感两方面去品析。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品析语言不得要领,一般只会简简单单的说明句意,而不会做具体细致有针对性的分析,只是析,“品”字突出不出来。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在这方面多加训练。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