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1分)初见昙花平常的日子里,一朵昙花的开放,也能在漠漠的心田上种植出满畦的喜悦。这日正是秋分,夜晚有弦月,光芒的确如水...

2023-05-05 00:37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1分)
初见昙花
平常的日子里,一朵昙花的开放,也能在漠漠的心田上种植出满畦的喜悦。这日正是秋分,夜晚有弦月,光芒的确如水,雾是不见的,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低回中有昂扬的韵味,一如它的花期,虽然短暂却美得极致。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昙花。
  其实这盆昙花放在家中的阳台上已有五度春秋了,每年秋来它们只是报以缄默,即使偶尔绽放几点花苞,却像心急的旅人,等不及到达辉煌的顶点,便沉埋在晨风夕露里了。昙花所予我们的,除却疯长的枝桠外,就只有劳而无获的失望和久等不至的焦灼与无奈了。有时甚至怀疑它并非昙花,如果是昙花,哪怕真如成语所形容的那样,的确只有刹那间的芬芳,五年的浇灌也该有望收取一掬回报了吧?
  这一刻今日终于来临。我家人都为此隐约的激动。
  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
  晚上九时左右,昙花原先握紧的拳头松动了,白而薄的几层花瓣犹如伫立风中的妇人的罗裙,于重叠中见飘逸,以一种相当婉约的姿态迎接着这一生一世初次窥见的万象世界。凉沁的秋风中,昙花没能印下它袅娜的身影,否则对影起舞,生命的阵营岂不又多一份生机?
  我细心而又专注地立于花旁,希冀有更多的惊喜从精密纤细的蕊丝中沁出,然昙花按捺着,似乎在冷眼旁观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始终不肯接纳我由衷的祈盼。无奈中只好离它而去,在一圈比月色更为明亮、更为温暖的灯光下寻觅另一种人生意味。
  约莫十时许,再一次披衣到阳台。这时风更大了,花香浮动中月色泼了我湿湿一身。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我痴么,昙花?昙花无语,唯有洞开的口宛若婴儿的笑靥,汨汩流淌出纯洁的欢乐。我竟想起同是成语中人的燕子,想它为梁柱上新画的那抹朱红所陶醉,竟然不知将换巢于火!
  这就是昙花的命运么?
  我用手轻轻抚着昙花那玉色的花瓣,企图挽住它稍纵即逝的芳华。然昙花继续一点一点地张大它笑唇的弧度,坚定而又乐观。或许昙花是有知有识的,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无惧、无悔、无怨。因为它相信那一刻的绚烂足以诠释生命的全部意义,短暂又何妨呢?昙花之为昙花,难道不正因了这种对于生命的豁然与达观吗?
  由于目睹了昙花追求美丽的过程,枯萎的结局已无关紧要。自此起以后,昙花在我心中,将与伤感无缘。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一生充实而丰盈,如同流星,在最短的时间里,灿烂过别人漫长的一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可羡可慕的幸福与机缘么?
小题1:.“我决心等待昙花那既著名又古典,同时颇为凄美的一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分)
小题2:.结合语境,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那朵昙花拳拳地吊在有些嶙峋的枝柯上,月下看去,似乎是亘古里伸出的一支唢呐,伶仃地吹着关于生命、关于风华、关于梦想的曲子。
(2)汽笛里秋虫谦卑地咕哝着,像是在暗笑我痴。
小题3:.结尾说“我想它是朵无忧的花”,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小题4:.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谈谈你对文中“昙花精神”的理解。(不少于两点,5分)
1条回答
本宫微胖
1楼-- · 2023-05-05 00:56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小题1: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我五年的期盼,引出下文我静静地欣赏昙花绽放以及由花引发的人生感慨。“凄美”二字也与下文“昙花在我心中将与伤感无缘”形成对比,为点名主题做铺垫。(4分)
小题1:(1)这句话把视觉上昙花的美比作听觉上唢呐曲,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昙花静静绽放的古典和昂扬美。(3分)(2)运用拟人手法,以秋虫之“笑”突出我对昙花的热爱之情和昙花之美。(3分)
小题1:①昙花绽放,虽然只是稍纵即逝的芳华,但是它的美刻骨铭心,让人沉醉。而且即使面对短暂的开放,它依然选择坚定乐观的开放,并欣然接受枯萎的命运,精神可贵。②一生的价值不是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而是以生命的厚度来决定的。昙花一生充实而丰盈,即使在最短的时间里,也已经诠释出生命全部的价值,那它注定是无怨无悔的。(6分)
小题1:①即使花期短暂,昙花依然坚定、乐观的开放,展现出最美的自己,它的执著和无怨无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②人的一生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但是存在的价值大小却是可由自己决定的。③在短暂的人生过程中,只要我们也像昙花一样,执著地去追求、付出,我们的人生也能过得充实而有意,而到了生命的终点,当我们再回首,我们也就可以无怨无悔。(言之成理即可,但不可脱离“昙花精神”)(5分)
解题思路 略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