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

2023-05-02 16:04发布

这道初中语文的题目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的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粉笔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莫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位什么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加粗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A)、(B)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是通过对一个“休止”的描述体现出来的,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条回答
童言无忌
1楼-- · 2023-05-02 16:22
这道初中语文题的正确答案为:
1.寡言少语、平凡朴实、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
2.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3.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获取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
      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4.示例:
(A)句赏折: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绺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
(B)句赏析: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或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
5.示例:“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是奋斗者的心声,它以直白的方式告诉我们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胜利离不开个人不停地打拼的道理。
解题思路 该题暂无解题思路

一周热门 更多>

相关问题